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四倍的肥效。後世所謂的倍增,是指肥效比傳統的堆肥要增一倍以上。

而明朝除了少數精耕細作的田地用糞便施肥之外,大多數的田地是沒有條件施肥的。畝產倍增三四倍,這是與沒有堆肥的田對比。

5。4萬石水稻按照市場價,價值16萬多兩銀子。而4。1萬石小麥,也能夠值5萬多兩。當然了,稻和麥作為主食,正可以滿足葛沽鎮5萬的人的糧食自給。所以,米、麥是不會拿到市場中銷售的。

至於2萬多斤的棉花,直接賣給皇家紡織公司,算作1500兩銀子。

目前,準備對市場銷售賣錢的,主要是馬鈴薯和紅薯兩大高產作物。

按照以往的市場價,馬鈴薯一石可以賣5兩多銀子。不過,那是在馬鈴薯每年只有不到萬石流入市場,物以稀為貴才賣的上那種價格。

眼下馬鈴薯豐收,達到了140萬石,而大明的百姓還未接受馬鈴薯作為主食,僅僅是當做是混搭著嚐鮮的蔬菜。

市場有限的情況下,大量銷售的話,肯定會價格大跌。

但是,肖圖白知道,無論怎麼跌,馬鈴薯也屬於糧食。明末天災的情況下,哪怕是最差勁的粗糧,批發價也是達到每石1兩銀子左右。

第七十三章 民心沸騰

除了馬鈴薯獲得了驚人的收成之外,那紅薯的總產量也是達到了93萬石。肖圖白知道,相比馬鈴薯來說,紅薯由於口感更差,不適宜作為主食。所以,被引進大明很長時間,一直被當做是豬食。

哪怕是最早引進紅薯的福建,也實在是遇到災荒,才會有人吃紅薯。

不過,吃過紅薯的都知道,連續吃幾個月吃紅薯會面黃肌瘦,用來減肥倒是非常有效,但是長期吃這種食品,身體肯定會很快垮掉。

因為,紅薯裡面缺少脂肪和蛋白質,營養成分也非常不均衡,主要的有點不過是產量大而已。

而在清朝時,由於紅薯、玉米之類的粗糧已經變成了主食,使得人均蛋白質攝入量大減,中國的人均人均身高從明末的1。65米降低到了清末時期的1。5米。

歐洲人在17世紀的時候,身高莫約是1。6米左右,比明朝人身高要略微矮一些。要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