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候採集記錄所有的天象、海象資料,能夠監控伶仃洋一帶海面的海事活動。即使以今天的技術標準來看,崖門海象站當時的設施仍然值得後輩讚歎。
最值得誇耀的是崖門海象站的測風儀。如今,這件傑作仍儲存在海江山縣的博物館,這是海江山縣的縣長謝恆福的獨出心裁。
根據古籍《後漢書》記載,漢代的張衡發明製作了地動儀和候風儀。地動儀留有文字記載的製造說明,關於候風儀只有一個物件的名稱,後人無從參詳。按照漢朝時代的技術條件,那時還沒有發明齒輪傳動的技術,也沒有機械動力,要使古代的候風儀復活,需要有絕世巧思。
謝縣長的天才設計,來自於他在溪口區區長的任上,對竹浪村的二世祖黃音遠設計的更漏作了一番研究。黃音遠更漏標示時間的方法,是依靠漏斗滴入水箱的水使浮標上升顯示刻度,水下滴是恆定重力使然。謝縣長的測風儀需要獲知在一段時間之內風力風速的狀況及推測未來變化的方向。測風儀的基座就是一個黃音遠更漏,所不同的是,浮標上的時、刻、分,改為三個小時之內的一級至十二級風力分級刻度。測風儀的上方是一個風車,風車的轉軸連線著一個壓簧片開關。在風力的吹動下,風車每轉動一週,就壓動一次簧片開關,開啟盛水的漏斗,水落入浮標水箱中。風力越大,風車的轉速越高,壓動簧片開關的次數越多,落入水箱中的水就越多,浮標明示的風級也就越高。風車的上方,是一個三角形的風袋,指明來風的方向。
射海豬 第三章(2)
謝縣長規定,三個小時記錄一次風向風級。如果風向不變,風力持續增大,就要更換風球顏色,發出颱風預警,禁止漁船出海。反之,如果風力逐漸減弱,可以解除警報,讓漁船出海。
直到今天,關於風級風力的測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為流動的空氣所帶來的力量,會隨著環境的障礙、自然地域因素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形式。每個地區都可以根據其特點因地制宜,作出預測報告。崖門海象站的的風力級別預告是以省氣象臺的預報作為參考依據的。因此,收聽省氣象臺的廣播,是雷弓每天必做的作業。
地球物理系畢業的高才生,對謝縣長的天才設計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甘心情願受這樣的官員驅使。在沒有電腦技術,沒有氣象衛星雲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個測風儀很實用。雷弓上任後不到兩個月,他對測風儀也貢獻了自己的補充設計。具體地說,就是從縣汽車修理廠報廢的汽車零件中,找來一套汽車車頭燈、蓄電池和發電機,用一根皮帶和測風儀的風車轉軸連線起來,日夜轉動不停的風車,不斷地給汽車蓄電池補充能源。汽車車頭燈代替了航標燈塔上的汽燈,照得更遠更亮。
3。
崖門海象站是一個人的海象站,雷弓是個光桿司令。他每天定時採集填報海象日誌的資料,樂此不疲。一個雙鈴馬蹄鬧鐘每三個小時鬧響一次。收音機整天開著,報告著新聞和省氣象臺的廣播,用的是蓄電池的電源。燈塔下十幾平方米的生活空間,擺放一張單人小床,一個做飯的火水爐,一小袋米,十幾個番薯,幾條鹹魚散發出腥味,兩口大水缸盛滿了水,以備防火之需。由於安裝了提水絞車和風車電源,一個人駐守的的海象站才成為可能。
面海的兩扇窗戶前,不時有海鷗飛過,發出吱吱呀呀的叫聲。收音機一天到晚傳出人類的聲音。雷弓要做的事千頭萬緒,他是一個不寂寞的雷弓。成天一個人待著,海鳥翔來打招呼,他對海鳥吹口哨,心中只想一個人,封梅。他又是一個孤單的雷弓。
窗臺上放著一個墨綠色的軍用望遠鏡,這是前縣長現任副省長王成剛專門祝賀崖門海象站成立而贈送的寶物,用它來了望十幾海里以外的海域,一目瞭然。牆角里放著幾發火焰沖天訊號彈,一旦發現緊急海事,雷弓要立即點燃發射示警,馬上會有人來馳援。可幸的是,雷弓上任大半年啦,伶仃洋上平安無事。日子過得平平安安的,每天清晨六點鐘,就會有人乘公路客運車來取走最新的海象報告,由縣廣播站正式釋出,日日如此。
叮鈴叮鈴,雙鈴馬蹄鬧鐘震響啦。雷弓抬頭看看風向袋,剛才還下垂的風標,現在已經直指西北。颱風眼過去啦,風自東南來,就要到啦。進塔看測風儀,風力四級。他一一記錄了雲相、潮汐浪高,觀測了溫度溼度。接著,又筆錄了省氣象臺的下午六點鐘的氣象預告。伶仃洋上,太陽正在下墜,海面上的水被煮沸了啦,騰起蒸蒸煙氣。雷弓拿起望遠鏡搜尋了一遍伶仃洋麵,沒有任何的海事情況。按照通知,漁業大隊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