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看懂。
關於前面那首詩,在批語裡也提示得非常明白,分別將每句詩頭和尾一字聯句,就得到八個字兩句話:
瞞誰一讀,寅淚知味。
我引用這段批語,旨在證明無論脂硯還是畸笏叟,在批語中所用的時間定語都不確指,正如上文,“壬午除夕”變成了“人無出息”,害得後來人搬書認真考證,最後得出“曹雪芹死於壬午除夕”的錯誤結論,還以敦誠不知寫於何時的那兩句輓詩:“四十蕭然太瘦身,曉風昨日拂銘旌”作旁證,再依據“四十”二字,推算他應生在雍正二年,豈不荒唐?敦誠為一個叫曹雪芹的人送過葬,並寫過輓詩,這事應該不假,那麼,死的那個人又到底是誰呢?他與北京通縣發現的,上面刻有“曹公諱霑墓”的墓主人,又是什麼關係呢?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四節 《懷古詩十首》暗藏殺機
至於袁枚《隨園詩話》卷二所記“其子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月繁華之盛。”也當依據《紅樓夢》裡上述假批語。誤導所致。 然卷十六:丁未(1787年)八月所記“餘答客之便,見秦淮壁上”所題詩,應當可信。尾署“翠雲道人”名延福的那個人。估計就是曹顒。“延福”諧音(寅笏)。又記“雪芹者,曹楝亭織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因為袁枚不知曹顒仍然活到乾隆年間 ,誤認曹雪芹為該書作者,也是情理之中的推測。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把上文的丁未(1787年)作為時間座標,再以“半生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