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該說是無法估量的。較之絲綢傳入併成為上層社會的高階衣料,造紙術的傳播顯然是更為深遠的文化交流。

說到怛邏斯之戰,就不能不提及唐朝將軍高仙芝。

唐朝將軍高仙芝並非漢人,而是高麗人。高麗國在668年被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所滅,因為高麗人抵抗不斷,唐朝只好採取非常措施,把高麗居民遷移到別處。三萬八千二百戶高麗居民被迫轉移至未開墾的荒原地帶,史書中有“留其貧弱者守安東”的記載,也就是說只把無力抵抗的人留在當地。

依照唐朝的規矩,降服的高麗王以及貴族分別被授予官職。高麗王被任命為司平太常伯,相當於後來的工部尚書(負責工程建設的大臣)。

高麗亡國是高仙芝出生之前的事,是在他祖父和曾祖父的時代,而他應當是因身強體壯而未被允許留在故鄉的高麗人的子孫。有人說高仙芝出身於王族,但正史所記載的高仙芝傳記中並無這樣的說法。如果真是王族,正史中一定會有所記錄。我想他一定是默默無聞但身強體壯的庶民的子孫。

高仙芝的父親高舍雞是個身經百戰的軍人,駐守於河西(甘肅西部)。據記載高仙芝“與父同班”,想必從年輕時就開始了軍隊生活,後來父子倆又一同進入安西都護府下屬的軍隊。當時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已從高昌遷到了龜茲。

高仙芝因父親的軍功,年僅二十餘歲就被任命為遊擊將軍。官職為從五品下,相對其年齡來說,是個不低的級別。大概是多得父親之力吧。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3)

天寶六年(747),高仙芝被授予安西副都護的官職,率領一萬步騎翻越帕米爾高原,與吐蕃(西藏)交戰。

在現在的克什米爾以北的吉爾吉特有一個叫小勃律的小國。小勃律曾順服唐朝,後來因吐蕃拉攏,遂與唐朝斷絕了關係。吐蕃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小勃律王。

小勃律雖是小國,但在它的國土以西有二十多個中亞細亞國家,這些國家向唐朝進貢時都要經過小勃律。由於通道受阻,以往諸國送往唐朝的貢品都轉而流向吐蕃。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二十多年,其間唐玄宗三次派出遠征軍進攻吐蕃,均未成功。

高仙芝從龜茲出發,經過喀什,在現在塔什庫爾幹附近翻越帕米爾高原後抵達波密川畔。波密川即帕米爾河。從波密川行二十餘日抵達特勒滿川,特勒滿川應當就是瓦罕河。

高仙芝在此把全軍分為北穀道、赤佛道和護密道(現在的瓦罕)三道,以七月十三日為期,相約在吐蕃軍守衛的連雲堡(現在的薩爾哈德)集合。據20世紀進入該地探險的斯坦因推測,高仙芝兵分三路是出於糧草供給的考慮。

高仙芝走的是護密道,唐軍攻陷了連雲堡。吐蕃軍仰仗天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他們做夢也沒想到一萬大軍竟然能夠翻越艱險的帕米爾。

佔領連雲堡之後,高仙芝留下三千病弱計程車卒,翻越坦駒嶺直逼小勃律國。

從坦駒嶺的最高點到山腳,是落差達一千八百米的陡坡。

史書中記載

——直下峻峭四十餘里。

面對這樣的險路,士兵們膽戰心驚。斯坦因也在著述中提到,來到這裡,才真正明白高仙芝麾下的七千勇士為何膽怯。

為提高士氣,高仙芝採用了一個計策。他先派二十騎人馬先行,讓他們化裝成敵軍使者前來投降並領路。士兵們以為戰事結束,只需衝下陡坡就勝利在望了——全軍鬥志昂揚。

小勃律國一方沒料到大軍會順著坦駒嶺冰川的陡坡俯衝下來。從連雲堡到小勃律國,還有另外一條翻越伊爾沙德山口沿分札河而下的路線。高仙芝深知敵人對天險的依賴,故意選擇險路挑戰。

小勃律的投降,一開始是針對己方的計謀。而實際上當唐軍從坦駒嶺俯衝下來,敵軍果真不戰而降。高仙芝肅清了小勃律國內親吐蕃的勢力,俘虜了國王及王妃,凱旋迴朝。

可謂戰功赫赫。西域的西方諸國再次向唐稱臣。

斯坦因在《亞洲腹地考古記》中,高度評價高仙芝翻越帕米爾以及坦駒嶺作戰,將其與漢尼拔、拿破崙以及蘇沃洛夫等歐洲歷史上的著名將領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相提並論。甚至還為坦駒嶺上沒有高仙芝的紀念碑而遺憾不已。

唐朝此時已是世界規模的帝國,所以才會在如此重要的戰役中,起用一名高麗將領。還有一個例子是阿倍仲麻呂,他加入遣唐使一行渡海到中國,用晁衡的名字在唐朝做官,官至秘書監(宮廷圖書館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