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念與舉措,雖然表述的語言是中國的,做法也是囿於國情的,但核心價值與取向卻反映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這就要求我們給予更富學理性的分析與概括。

最後,就其成熟性而言,顯然“中國模式”還是一個正在生成、正在被構建的模式,遠未成型,也尚未得到世界公認,它面臨著諸多質疑與挑戰。只有對這些質疑和挑戰作出有力的回應與解答,“中國模式”才能確立並得到發展。因此,準確地講,“中國模式”僅僅是一種正在探索中的社會發展模式。世界對其寄予希望,中國對其寄予希望,它是一個有待探索、研究的課題。

“中國模式”的基本內涵

上述對“中國模式”討論邊界的限定,為我們立足於中國改革開放的現實,超越經濟發展模式的定位,直面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及其成就的種種反應,打破國內與國際的分割來思考“中國模式”的基本內涵提供了前提。本文的基本觀點是: 。。

探索中的“中國模式”(2)

其一,“中國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下積極回應和參與全球化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審時度勢,以一種開放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懷,充分利用、吸收、借鑑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以建設性的態度對待和參與國際機制,趨利避害,力爭最大限度地為自身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是“中國模式”中最富時代性的內容,離開了全球化來談中國的發展道路與模式就沒有抓住核心。“中國模式”之所以受到世人矚目,恰恰在於一個當今世界的非主導性國家,在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全球化時代,能夠以正確的理念、戰略和政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其二,“中國模式”是一種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社會發展模式。它堅持市場導向的全面改革,同時又注重國家、政府的宏觀調控,試圖在兩者的互動中找到平衡點。因此,總體上講轉型表現為相對有序,從而避免了劇烈的社會震盪。顯然,作為一種經濟轉型模式,中國的經驗與道路較之其他轉型國家是比較成功的。而成功的關鍵在於並未把經濟轉型理解為私有化,因為市場化與私有化並非等同。與此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日益完善宏觀調控,這就使中國的經濟社會轉型走上了一條漸進之路。

其三,“中國模式”是一種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它依據歷史的經驗和當代人類面臨的最新問題,在突出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到生態和非經濟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堅持統籌安排、協調發展,倡導科學發展觀,以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與可持續性,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展國家對發展道路、模式的理性定位,極為可貴。因為我們面臨著艱鉅的實現現代化的建設任務,並且有著不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承諾,所以尋求發展自然成為第一選擇。但當今時代,無論環境、資源狀況還是人們對發展的更全面要求,都不允許後發展國家走發達國家走過的片面發展經濟的道路。面對這種兩難選擇,“中國模式”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顯而易見,這個答案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更符合時代的要求與指向。

其四,“中國模式”是一種以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發展為依歸的社會發展模式。從抽象的人民、階級擴充套件到具體、鮮活的個人,從整體的國家、民族擴充套件到個體的人,都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理念,這是一種歷史性的轉變,同時也是一種歷史性的迴歸。這裡,轉變是指從片面的、冰冷的社會主義轉向全面的、具有親和力的社會主義;而回歸則是指回歸到經典*主義,即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應當始終堅持的價值目標。正因為發生了這種轉變與迴歸,中國的發展才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顯示出活力與生機。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與理念的確立使“中國模式”更加人性化,同時也凝聚了人類文明的成果,使中國與世界更為貼近。

其五,“中國模式”是一種開始關注社會功能、挖掘社會潛力、發揮社會作用的社會發展模式。它意識到國家、政府等傳統政治領域之外的社會空間的真實存在及其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意識到社會和諧對於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力量、促進公民參與的重要意義,因此,自覺倡導建立和諧社會。這顯示了一種新的指向,即從國家政治向非國家政治的轉型。雖說這種指向還不甚明瞭,但它同以人為中心的理念一起,成為“中國模式”的亮點。因為從單純的國家視野擴充套件到非國家視野,充分重視、挖掘、發揮社會力量,包括國內公民社會和全球公民社會的力量,這種轉變是一種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