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與其說是興奮地發現和樂觀地期望曾經在溫嶺發揮作用的諸多因素,能夠隨著改革程序而在其他地方得到再現,倒不如說是其中所提示的路徑和方向、壓力和動力以及複雜互動的過程等問題所綜合構成的*建設發展前景。
當然,溫嶺的故事遠未結束,我們對溫嶺的研究更是剛剛開始,我們的思考還有待於溫嶺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啟發。
張小勁,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民主之困局與出路:對中國政治改革經驗的反思(1)
*之困局與出路
——對中國政治改革經驗的反思
燕繼榮
隨著20世紀*十年代*化“第三次浪潮”的到來,*化已成為政治發展研究的核心議題和重要內容。*既是普遍的,即它具有的某些核心內容可以適用於全球;同時它又是特殊的,即所有國家和地區都以各自的方式實踐著*。*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民眾的必然要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民眾與當局博弈的過程和結果。所以,正確的態度是順應*化發展的世界潮流,透過積極進行政府創新(government innovation)來拓展有效的政治發展空間,尋求和培育新的制度生長點,逐步建構一種能夠應對民意挑戰的政治體系,這樣才能化解*化等方面的壓力,走出*的困局。
*是一種世界性程序
一般認為,*制度起始於古希臘時期,被理解為“人民統治”,用中國人的話語來表達就是“人民當家做主”。
希臘人在兩種不同意義上使用“demos”:通常它指整個公民團體,即全體希臘人。在*城邦裡,公民大會正式決議開頭一句話就是“The demos has decided”(人民決定)。“demos”在這裡就指公民集體。但有時它也指普通民眾(the mon people)或者窮人。在平民看來,*政治的特點在於其全民性,而反對*政治的貴族則強調其窮人或平民掌權的一面。由於普通民眾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府的控制權,所以,在古希臘,貴族出身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都把*視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不管怎樣,古希臘時期*的含義是清晰的,即*僅僅指一種最高權力屬於政治共同體全體成員的城邦政體形式。
2 000多年前,*產生時並沒有像今天這樣享有盛譽。希臘以來的政治思想家往往攻擊純粹*制的弊病:民眾的無理性、無節制,黨派的紛爭,多數*,政治上的不穩定和草率決定,決策的低效率,等等。他們主張的是一種將君主制、貴族制、*制三者混合起來的“混合政體”。因此,在政治實踐中,共和制的傳統(體現不同利益階層的機構和制度互相制約平衡的制度安排)反而源遠流長。*雖然在古希臘就有輝煌的實踐,但在後來的歷史發展程序中,作為一種單純的政體形式,始終沒有成為主打模式。
在古希臘*實踐之後,君主制和貴族制一直是政治發展的主要方式。16、17世紀,反對政治專制(tyranny)和絕對國家(the absolutist state)的鬥爭使*的觀念得以復活。18世紀,隨著社會政治結構的變遷和有關主權、合法性和公民等觀念的哲學變革,傳統的“神權政治”和“王權政治”走向衰落,*思想得到了再一次的明確表達。19世紀,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社會等級觀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選舉權的擴大,*得到了真正開發的機會,從而在歐美髮達國家實現了從理論向制度的轉化。“自18世紀以來,*政治已成為評價政府體制的一個主要標準而不只限於一種政體形式。在這期間,*政治理論和實踐集中在擴大公民權利的方面。”到20世紀初西方國家爭取*權的鬥爭的勝利,以及隨後殖民地民族國家獨立的興起,*政治的理論和實踐轉向建設*國家的問題。由於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都面臨著政治的現代化問題,因而實現政治的*化便成為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於是,在20世紀,*化則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程序。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民主之困局與出路:對中國政治改革經驗的反思(2)
但是,*語意的引申和擴大引發了*問題上的種種爭論。人們為理論和現實中眾多的*模式提供了不同的分類標準,比如,直接參與的*、代議制*、絕對*、有限*、人民*、精英*、政治*、經濟*、社會*等。有人根據上述不同分類把*概括為八種:即雅典*制、保護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