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人文環境所構成的全新的決策環境則從正反兩個方面構成了特殊的壓力,“*懇談會”就是在這樣一種複雜互動的情況下完成了形態和性質的嬗變,具有了制度創新的意義。這是一種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出現的制度創新。因而較之於最初作為公社解體後鄉村治理的替代物而出現的村民自治,這種創新更具有自然生長的特徵。儘管村民自治無論是作為實際操作的必要還是作為“理論賦值”的結果都在當今具有了重要的意義。

第三,關於*建設前景的思考。如前所述“溫嶺模式”的出現自有其特殊性,包括溫嶺特定的經濟發達程度和經濟發展樣式。從這裡,問題討論邏輯似乎又要落入以往那種“*先導論”與“經濟先導論”的無休止的爭論之中,其實“溫嶺模式”給我們的最大啟發恰好使我們可以走出這一爭論而發現更多的東西,如果說*先導論與經濟先導論所爭論的是*建設的基礎與條件、起點與終點的話,那麼,溫嶺模式所給出的提示卻是複雜互動的過程觀。也就是說,*建設的程序絕非某種單維的原因可以說明,*建設的前景就存在於*程序之中。

在有關*建設的文獻中,我們可以辨識的取向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建設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的改革,是以政府領導人的指導思想變化和政府部門政策調整為基礎的一個逐步展開和深入的、人為設計的、自上而下的發展過程,這種意見因目前的政府政策方針強調以“深化改革”和“加大改革力度”為核心而得到支援,又因政府大力宣傳改革政績和有意強調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而得到特殊的印證。但另一種意見則主張,改革的發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本身的運動,社會現實就是改革發生和發展的原創力所在;而政府領導人的指導思想變化和政府部門的政策調整,大都屬於一種被動被迫的反應,農村改革的發生就直接起源於農民自己的“溫飽衝動”,城市改革也大體如是。易言之,中國改革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這種意見以*理論的實踐品格為依據,從“摸著石頭過河”說和“黑貓白貓”論中找到了強有力的支援。 txt小說上傳分享

民主建設發展的重要嘗試:溫嶺“民主懇談會”所引發的思考(5)

這樣兩種意見顯然是相互對立的,前者強調改革的政府主動行為特點,而後者強調政府行為的被動性特色。如果說前者以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領導人變化所帶來的觀念變化和政策方針的改變作為改革發動的起點。那麼,後者就是強調社會自身運動,既包括社會問題和社會危機所引發的社會衝突,又包括社會大眾以自己的方式解決生存問題而實際形成的創議性行動,才是改革的真正起點。然而,從另一個面向言之,這兩種對立的意見在一個特定問題上又是統一的:它們都沒有否認政府在改革中的突出作用,儘管對於這種作用的發生時間和發生過程有不同的理解,它們至少實際上都主張在改革的特定發展階段上,政府的政策和行為是改革發展的關鍵因素。而在這裡,顯然又引發出另一種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我們看來,這兩種意見實際上都不加分辨地主張,政府是有理性的,不僅如此,在整個改革程序中,無論是主動地還是被動地,無論是先機而發還是因勢利導,政府也都表現出充分的理性。同時,這樣兩種意見實際上還不加分辨地確認,改革的結果,不論是政府主動發起的措施還是政府被動採納的主張,都是經由政府的政策調整或新式制度的創設而得到確定,因而也單面性地體現了政府理性的結果。

從“溫嶺模式”的出現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建設程序,無論是在其悄然的發起階段還是在目前艱難的深入時期,顯然是一種多元力量參與的複雜互動過程,單面性地強調社會自身的運動或政府主動的導向都不可能給出圓滿解釋。在參與中國改革的多元力量,特別是政府一方,當然是有其特定的理性的,確切地說,政府政策是依據其理性判斷而採取的或調整的,但其最後結果未必就是這種理性的直接結果。同時,政府理性必然又須經過政府內部的複雜互動,經由少數人的推動到多數人和上級的認可這樣的過程,一如“*懇談會”經歷了初期、中期和目前的變遷所表現的那樣。然而正是在這裡,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建設抱持一種相對樂觀的判斷:中國的*建設是為一個持續漫長而又變化深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本身會發生變化,其面對的社會也會發生變化;制度創新會在其發展過程中生髮出在創新之初全然未曾出現的新的因素,換句話說,*建設會在相當程度上創生出自我強化和自我執行的新的機制。就此而論,我們對“溫嶺模式”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