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最富盛名的喜劇大師,他和心理醫生的這次會面,對醫生是個很大的觸動。這次見面後,馬可尼淡出了舞臺,心理醫生也關閉了診所,但是,他們彼此之間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幾十年以後,醫生組織了一個心理康復團到馬可尼的私人城堡參觀,讓病人學習馬可尼戰勝疾病的經歷。這時候的馬可尼已經84歲高齡,卻精神矍鑠風趣幽默,他說:“人是最笨的動物。各位應該向我家裡的狗、貓和鳥兒學習。我的狗不管遭受過如何慘痛的欺凌和虐待,都會很快地把痛苦拋在腦後,熱烈地享受眼前的生命,細嚼能夠找到的每一根骨頭。我家的貓從不為任何事情發愁,即使有點緊張和焦慮,一會兒也就過去了,並抓緊時間睡上一會兒。那隻鳥兒也很會享受生命,即使樹叢裡有吃不完的食物,它也會經常停下來,站在枝頭唱一會兒,抒發一下好心情。如果你們把它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學過來,便不虛此行!”後來,那個著名的心理醫生也說:“我一直認為,在生活上,人是最聰明的動物;其實錯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某些方面,人有時候真的還不如豬狗呢。你說是不是?

還有你多次提到的海明威的故事。今年1月13日,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原型,那個以打魚為生的老人在活了104歲後悄然辭世了。他的兒子公佈了一封信,據說是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寫給他父親的,並交代讓他幫著刻在墓碑上。信是這麼寫的:人生最大的滿足不是對自己地位、收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

海明威去世後,他的墓碑上的碑文非常簡單,只寫著: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生於1899年7月21日,死於1961年7月2日。

而且,這行字也沒有寫到墓碑的中央,而是刻在墓碑的下部。彷彿上面很大的一塊空白就是留給後人評說的。那麼,海明威寫給那個老人的信是不是就是對自己的死亡做了註解呢?他的人生已經達到了顛峰狀態,而他自己對自己還是不滿足。於是,他只好選擇自殺了。

你在前面的討論中好像說他最後是生命質量已經很低,不能寫作,又受著很多病痛折磨,死亡是很自然的選擇。但是,從他留給漁夫的信裡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對自己不滿足。如果戰勝這種心理,就能夠找到生命中的快樂。然而,這種戰勝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戰場上,他戰勝了敵人。在文學上,他也戰勝了無數同行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最後,他失敗了,他敗給了自己。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對生命的滿足程度決定著生命的質量,而不是生命質量決定著滿足程度。

我從小聽我母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這話聽起來好像比較消極,不思進取。其實,想透了真是一劑心理良藥。所謂的“常樂”不是止步不前,更不是後退,你只有在常樂的心態下才能夠輕裝進取,沒有負擔,沒有抱怨,樂呵呵地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而不是把自己逼入絕境,只給自己留一條路。知足常樂是給自己留了比較大的空間,有空間你才能有發展。生活和打仗不同,背水一戰可能會取得勝利,而生活還是空間相對大點活得更隨意,進可攻退可守,不跟自己過不去,保持一份好心情。其實,好心情常常不是別人給你的,也不是生存環境造成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你如果感覺活著沒有一件真正開心快樂的事情,那麼問題不是出在命運上,也不是出在生活和環境上,更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出在自己心理上。你想不快樂,神仙也拿你沒有辦法;如果你想快樂,誰也無法讓你不快樂。這就是人類生命中惟一能夠取得主動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為生活中沒有一件真正快樂的事情,那隻能說明這個人依賴性比較強。依賴別人或者環境給予自己快樂,而不是自己去創造快樂。真正的快樂必須是自己給予自己的,這就像輸血和造血,靠別人輸血活著是有限的,如果別人沒有能力給你輸血了,你就沒法活了,所以,必須有自己的造血機能,給自己製造生命的血液——快樂。反正生命也就這麼一次,你想以怎麼樣的心情生活是自己的選擇,哭也是一輩子,樂也是一輩子。我是比較主張淡化一些憂鬱和痛苦心理的,有些痛苦你越強調就越重。史光柱就比較會淡化痛苦,在那場戰爭中,給他留下的是滿身傷痕和失去了一雙眼睛。從光明墮入黑暗是什麼感覺?你說絕望不絕望?而問題是他並不能就此停止生活,還得繼續,從不適應到適應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痛苦過程。什麼事情遇不上?有一次,他走在路上,和別人撞了個滿懷,他戴著墨鏡,人家也不知道他看不見,責怪他走路不看著點。他說:“下次我留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