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英主。“禹”的大無畏的團隊精神是確保夏王朝享世5個世紀的前提。
然而到了桀統治的夏王朝卻是另一番景象。“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夏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有記載奴隸社會的唯一一個沒受女人影響而滅亡的國家,但是,透過司馬遷的描述,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滅亡是在農耕文明受到極大破壞的情況下由民眾發起的一場正義之戰。治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統治集團看到另一個統治集團如何走向滅亡之路的。
由“湯”發起的這場正義之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商王朝,“湯”自己也被尊稱為“武王”,開始了自己“改正說,易服色,朝會以晝”。也許,漢王朝進行的“改正朔,易服色”正是從這裡找到依據的。這位商王朝的建立這也是很有一番作為,為推進農耕文明立下汗馬功勞,這樣也就確保了自己子孫享世五個世紀。但不肖子孫紂卻因女人妲己而葬送了江山。公元前11世紀,有另一個諸侯——西伯,發起了另一場戰爭,滅亡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恰恰,周王朝也是因為女人褒姒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公元前256年成為名存實亡的王朝。
夏、商、周,其實中華民族表面上已經形成了統一,但實質上還是以諸侯割據為主,也就相當於城邦制國家一樣,每一個諸侯都有自己獨立的文字、貨幣、經濟以及統治思想,如果說在周王朝之前夏王朝實行的是以仁義治天下,商王朝就實行的是以崇宗治天下,當夏王朝的桀出現殘暴、草菅人命,湯取而代之是合乎民心民意的,更是符合農耕文明發展的歷程;同樣,商王朝透過改正朔、易服色來取得的民心,而在紂以享樂、殘暴為中心的權力當中周武王——西伯取而代之就更加合乎勞動人民希望發展農業,享受安定寧靜的生活的願望。畢竟商王朝是一個打破“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社會變革,這個時候形成的貴族可能要超越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創造的生產力,有明顯多的消費品可供貴族消費,同時貴族們已經出現明顯的控制祭祀權利的,出現了明顯的人事組織,這個人事組織分為王、侯、邦伯、師長、卜、史、巫、祝等,他們全是貴族,都是王的系統。在這個人事組織中,卜、史、巫、祝應該是文化官員,他們有很強大的勢力,因為在生產技術還沒有發展都認識周圍全部事物事務的時候,這些文化官員實質上是代王表達願望的,他們所作的事是卜問那位至高無上的神——天,它的權力太大了,它可以支配人世間的一切。根據目前發現商代晚期的甲骨文記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德”、“禮”、“孝”等都產生在這個時代,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並且人們開始衣服自足,種植的桑已經被普遍採用織成衣物。同時為了發展農業,還產生了服務農業的日曆,即使這要比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人晚了1500年左右,但農耕文明的曙光有記載的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文字中。
在尼羅河流域的古文明中,月的分份基本是天左右,而中華民族的祖先卻採用甲子的計時方法,一年被分為十三個月,對於年的稱呼更是多種多樣,如“歲”,“今歲商受年”;如“春”,“今春王伐土方”;如“來春”,即是“來年”;如“秋”,“今秋我入商”。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農業文明發展的狀況。
西伯武王建立的周王朝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是一個思想極其活躍的階段,我們非常熟悉的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韓非、公孫龍、左丘明等都活躍在這個時間,這個時間段總結和發展的思想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來的思想文化總綱。因為諸侯國割據一方的國家形勢,每一個諸侯多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成為文化、思想、藝術、經濟的中心,這個時間也許才算是真正的城邦制國家興起時期。其後,秦贏政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將中華民族的統一與國家統一結合起來,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推動力了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周王朝時期形成的思想,我無法用具體的語言來描述,這樣吧,我用秦帝國時期的禁書來闡述當時已經形成的各種思想及經書輯要(按筆畫排序):《力牧》《力牧兵法》《大夫種兵法》《大匝(代字)》《山海經》《子思》《屍子》《子晚子》《王史氏》《王孫》《王孫子》《王狄子》《天一兵法》《天乙》《太公》《太壹兵法》《中庸說》《內業》《毛公》《毛詩》《毛詩古訓傳》《長盧子》《公子牟》《公孫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