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而是在字外的世界,由於李元昊創立的西夏王朝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後,無人能破解它的秘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西夏碑上文字一定與漢字有密不可分的聯絡。因此,西夏碑實質上就是文字上的活化石。

西夏碑是方塊文字,但絕對不是像漢子一樣的文字,它的寫法介於流傳在中亞及我國新疆的字母文字和漢字中間,但是,西夏文字出現的時間讓我們無法理解,最早的西夏文字有據可查的是在大英博物館,它也是相當於漢字流傳的東漢時期,西夏碑就真的是一個謎團嗎?我看不會,我們還是從蚩尤戰敗後逃往漠北這件事情上來思考,在蚩尤生活在神農氏時期的時候,蚩尤是作為神農氏一個諸侯集團出現的,假如在這個時間我們中華民族已經出現了文字(這個年代要比目前承認的中華民族文明要早得多,大約要早1500年左右,認為中華民族出現文字的時代是商代),那麼這些文字最有可能張握在誰的手裡?原始部落或奴隸社會的奴隸主(貴族)的手裡。我設想在黃帝與蚩尤決戰之後,蚩尤部族四散逃走,奴隸主肯定要一起逃走的,而且奴隸主們極有可能在逃亡的生涯中形成一個新的團體,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他們面對自然的必然選擇,但是,奴隸主們創造新生活的能力卻有限,必然會讓他們重新形成強大的部落要滯後於其他部族成員的,而他們有超強的記憶能力,那就是他們祖先留給他們的記憶和傳說。假如說李元昊的祖先就是蚩尤部族裡的奴隸主,那麼他們肯定在部落重新興旺以後尋找記憶裡的聖地,而要讓奴隸主貴族們有這樣深厚的影響的地方,那就是能讓他們定居地方,根據我的推斷,寧夏的河套平原肯定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聖地,因為他們的記憶中能讓他們過上安逸生活的農耕文明就在這兒。根據史料記載,李元昊西夏王朝就定都在銀川。這難道是歷史的巧合,我認為不然。那樣,其他民族興起西北我也可以認為是蚩尤部落散落在西北各地的結果。這樣,我就有理由把中華民族都能統一地看起來。

商代產生的漢字我們今天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也創造文明,而且在不斷更新文明。

“舜”,這位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的英豪是一位長壽老人,根據司馬遷的《史記》描述:“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一位百歲老人,在普遍人生存三十五歲的時代,一百歲象徵著什麼?象徵著農耕文明已經在“舜”的倡導下深入人心,已經為建立足夠強大的帝國奠定了基礎。當他傳位於“禹”後,中國有記錄的第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出現了——“夏”。

中華民族信奉陰陽,這是從古到今形成的傳統。

陰陽有一個傳統就是凡事必要尋求一個正統的理由,哪怕是鬼怪也不例外。陰陽看到的鬼怪也是世間有正氣的靈魂,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從遠古就流傳下來但又被人性化的山嬤樹妖,包括自然界無法預測現象的神靈。中華民族信奉的神靈很多,從現在看有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但更多的是陰陽中出現的神靈,還有就是被人們崇拜的英雄人物。而且,祭祀活動也很隨便,想起那個神靈就祭祀那個神靈,要用到那個神靈就放心拿來用。神靈在國人的心中其實就像很隨意的一件物品、工具,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民族的精神很放鬆,也很溫和。

“禹”繼承帝位,首先要考慮的是他的帝位繼承的正統性,“名正言順”嗎?“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史記—夏本紀第二》)好,禹繼承帝位的合法性說清楚了,哪麼他的成就如何?如何帶領人民創造農耕文明的?

“禹”本人很聰慧,身材高大,遵守綱法,而且有仁義有信用,辦事認定目標,做事符合事物事理,可以堪稱為帝。在農耕文明裡,最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看得起的是早就適合農業發展的事情,“禹”就是一位治水英雄,他有十三年的治水經驗,而且在治理水患的十三年裡也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言,當時的水患在他的治理下“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蓖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史記—夏本紀第二》)由此觀之,“禹”不但治理好了水患,而且在農業種植上開闢了新的物種,解決了其他諸侯食物缺乏的困境,把農耕文明有向前推進了一步,是一個明顯帶有強烈團隊意識的、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