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人民當然就會減少,即使目前也是同理。儒家思想就會從意識的根源創造了美好的願望,也會產生像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可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陶淵明這個儒家思想的酸儒卻把世外桃源的統治方式描寫成了“道”的天堂。因為世外桃源本來就是逃避戰亂,也就是逃避“兵家”的禍害,而且聚在世外桃源里居然不知道外面已經經歷過很多朝代,皇帝換了很多茬。“馬上當皇帝”,這是世界上通用的真理,薩達姆如果有強有力的軍隊,他會走向斷頭臺?會讓美國人在伊拉克橫行霸道?會讓美國大兵強姦自己的同胞?就在前幾天,我去參加一個全國性的會議,會上有人就提出“反日情緒”,而且僅僅是因為這家企業有著日本資金的背景,也就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國力遵循了經濟發展的“道”,變得強盛起來,如果沒有槍桿子利透露出的實力,“反日情緒”其實也是一場空談。這些都是老子教給我們的。
道家會是“無為而治”嗎?其實不然,老子沒有教給我們任何“無為”的東西,“無為而治”只是後來者強加給老子創立的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人人可為堯舜,眾生即是沒有覺悟成佛,而佛則是覺悟眾生”。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個人都不能拉下。這也就是老子心中的“道”。任何社會精英的成長都離不開廣大勞動百姓,表面上,社會精英成就了,但從根底上,他們卻脫離了生長的土地,愈來愈孤立無援。(以上內容並非全部是個人觀點,有參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失街亭非馬謖之過
《三國演義》是一部不可多得著名古典文學,它的成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更是毛澤東的床頭必讀書,我也喜歡讀它,找來不同版本讀,對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段我反覆讀過多次,這是因為“馬謖拒諫失街亭”是諸葛亮一出岐山的轉折點,在一統中原的大好形勢下卻僅僅是因為馬謖失街亭一場不大阻擊戰的失利,而使諸葛亮統帥的二十萬大軍退回漢中,匆匆結束一出岐山,並且一出岐山是諸葛亮是受託孤以來最輝煌的戰役,也是距離統一中原最近的一次出岐山,真可謂是蜀國自建國以來(除去被劉備帶去復仇的大軍)兵多將廣的階段,一出岐山之後蜀國就變得一促不振、無將無兵的苟延殘存的階段,雖然有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扶持,但蜀國的走下坡的趨勢已定,任何人都回天乏術。所以,我關注諸葛亮一出岐山,說白了就是希望在這一齣戲裡找到拯救大漢之道,然而我很失望,在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依然是用平生所學來挽救偏安一方的劉備建立的蜀國王朝,但無濟於事,大漢王朝大勢已去,就算諸葛亮有超人的才華也無法更便歷史推進的步伐。
馬謖因為失街亭一事變成了千古笑話,造就了“紙上談兵”的又一個傑出代表。
其實,在一出岐山後,諸葛亮作為人臣已經感覺到來自“主弱臣強”的壓力,倘若一出岐山便取得輝煌的戰績,那麼蜀國數十年來的養兵便變得無足輕重。作為段兵鏖戰的時代,養馬就是為了在戰場上馳騁,養兵就是為了揮戈四野、保國安邦,就是為了把對手放倒在荒野,如果沒有馬謖失街亭一事,諸葛亮他將失去用武之地。而且,就從現在的地形地勢來看,街亭即使丟了也可採取防禦措施,並不一定非要撤兵,只是加強其他地方的防守即可,再加上當時諸葛亮將可用趙子龍、魏延等,並不一定由於馬謖請戰就把守護街亭的重任交給他。在《三國演義》中這樣描述諸葛亮的戰略部署的,在馬謖、王平走後,諸葛亮又讓高翔、魏延兩人去接應,而且還讓蜀國第一大將——趙子龍出箕谷作疑兵。趙雲作為諸葛亮手下的第一大將在這兒卻不做重用,僅僅當做疑兵用之,可見,諸葛亮對一出岐山的戰果早有預料,只是對於失敗還的有一個說頭而已,更不要說在揮淚斬馬謖之後突然想起劉備遺言的話。照此觀之,諸葛亮其實對蜀國的命運如何早已掌握在彈指間,就在劉備逆天而行出兵東吳開始便知道蜀國最好的結局就是偏安一隅,可是劉備死後,他執掌政權要給自己一個政績,出兵岐山,統一中原就是最好的政績,就像現在政府要員總要找一個最好的藉口為自己花納稅人的錢,否則自己就會三年清知府,到頭來還是原樣封存交給別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是鐵定規律。其實,我這樣說諸葛亮我也是於心不忍,畢竟,諸葛亮是我敬佩的古人之一。但讀史就會發現許多自己也不願知道的事,就像我眼中的贏政、武則天一樣,我只能辯證的去看,否則我們只會讀死書,也就是去讀書的意義。
再回頭說失街亭一事,馬謖並非無才,作為諸葛亮帳下首席謀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