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的樣子,他話不多,偶爾幾句也只是指點一下跟在身後的兒子。
徐久照看著邵師傅手裡拿著一個測溫計在火口測溫,不由得感嘆高科技的先進。
他那個時候,哪裡有什麼測溫計,直接就是有經驗的師傅往火口吐一口唾沫,看揮發程度來判斷溫度的。
窯爐裡邊除了裝著瓷胎的匣缽之外,還有一排離火口最近的瓷胎墊圈,這是專門用來觀察裡邊瓷胎燃燒情況的,叫做照子。
12個小時之後,邵師傅就開始每隔2小時勾出裡邊的一個照子,檢視胎體還有釉面的情況,來判斷爐火內部的情況。
38個小時過去了,把樁師傅停止燒爐,開始降溫,等待自然冷卻。
這個過程是最不能著急的,冷卻不好,釉面就徹底的完蛋,一批瓷器也就完全白瞎了。
冷卻過程是最看天氣的,好在這幾天一直都是大晴天,雖然乾冷乾冷,卻比陰雨刮風要給力多了。
其實一年當中最好的是七八、九這三個月份燒窯最佳,而其中又以九月份最好。歷史上的名瓷,大部分都是在黃金九月誕生。
然而一年裡邊就一個九月,剩下的十一個月就什麼也不幹了?
當然不會什麼也不幹,平常的月份裡,天氣好的時段也會開窯燒瓷,當然大多數會燒一些低端產品,或者用來探索試驗。
畢竟一個瓷器的燒成,是要經過多次失敗嘗試的。釉面、器型、大小這些都是平日裡燒窯總結出來的經驗。
而現在,高師傅正把這些告訴給徐久照。
從古到今,高仿瓷的燒製技藝並沒有多大的改變,這些東西徐久照早就爛熟於心,甚至在聽到錯漏的時候,徐久照都想要去糾正高師傅。
徐久照抿著嘴唇,忍住了。
張文釗來溜達過幾次,多數都是問問話,知道情況正常就走。
這次的仿古瓷是要賣到上海去的,來自上海的古玩賣家專門慕名定製的。
等了一天,經歷了三天三夜,窯門終於開啟了。
邵師傅跟他的助手們把匣缽搬出來,放置在空地上,二百來個匣缽一眼看上去還挺壯觀。
馮忠寶興奮難耐的晃來晃去,他時不時的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