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客觀的和主觀的。前者是原生態的語言,後者是我的感受的文學。客觀部分的文字,我儘量儲存它的原生態,避免矯飾。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千言萬語(代後記)(2)
此前,我讀過一些訪談錄,我不太贊同把口述者的語言轉換成作者的書面語言的表達方式。這裡有兩個問題,首先,這樣做既喪失了原生態語言的生動性,也失去了原生態語言所特有的那種現場氛圍感。這兩樣東西都很寶貴,只在原生態的口語中才有,一轉換成書面語,立即消失。第二個問題,如果講述者是用心和感情在講述的話,他的語言本身是有生命的,它自成一個世界。在這個有生命的語言世界裡,蘊藏著豐富的資訊,其豐富程度,超出轉述者的想象,甚至超出講述者自己的本意。這其中有多少資訊我們讀懂了呢?不肯定。既然不肯定,就最好別割裂它,保留其鮮活性。說句實話,主觀部分的文字我寫得比較順也比較省力的,反倒是客觀部分的文字,我是費盡了心思:有時候一句錄音要反覆聽上幾十遍,生怕轉述錯了,曲解了當事人的原意;有些地方的一次停頓、一聲咳嗽,甚至於一句口誤,我也是儘量保留;方言,聲高聲低,寧願加註釋,也要保持原貌,生怕因為自己的擅做主張,丟失了話語中的那些“意義”或“意思”。我就是帶著這份誠惶誠恐,來努力貼近事件的“真實”的。當然,有些時候出於對當事人的保護或讀者閱讀心理的考慮,對某些文字必須做點“活兒”,但原則是:可以刪減,但不篡改。
再說感動。如果說一件事讓您動了感情,那麼動了您感情的,不是事件,而是事件背後的人。“5·12”作為一個巨大事件,在一瞬間把人還原到了本初狀態,那一剎,做什麼,靠的是本能,想什麼,全源於本心。人在那種時候,是沒辦法做任何的矯飾與遮掩的,這時候釋放出來的,是人的本性;隱含其中的,是世界的真諦。訪談中與當事人的每一次看似平常的對話,都是一次與人性中最本真部分的遭遇,令我的靈魂震顫。為了這,我要真誠地感謝每一位訪談物件,是他(她)們讓我有幸見證了什麼叫人性的純粹與高貴。
您在這裡見到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基層黨政幹部。說實話,對這個群體,公眾瞭解得並不多,在特殊的體制和文化背景下,他們受到的詬病也遠多於讚賞。當一個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某個群體的集體反應是怎麼樣的?他們做了些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後果如何?這應該就是通常所說的“歷史”吧?“5·12”事件給這個特殊群體強設了一種規定情境,讓他們必須根據自己的角色意識做出反應。在與訪談人物的接觸和交往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的角色塑造是透過他們一次次的艱難選擇來完成的,這些選擇一方面體現了他們作為特定角色的強烈使命感,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作為普通個體的巨大犧牲。我在為每一個角色的完美塑造感動的同時,也禁不住要為角色背後個體的巨大犧牲承受深深傷痛。從走近他們直到現在,我的心裡始終充盈著一種悲涼感。但是我也明白,“歷史”留給人們的不應該僅僅是傷痛,還應該有傷痛過後昇華出來的智慧。“歷史”終究會翻過去,未來必須要有希望。人類經歷了一場如此慘痛的劫難,必須要從傷痛中昇華出一些“智慧”來,才能讓逝者獲得安慰,讓生者找到希望。所謂“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對我來說,訪談中接觸到的每一個物件,都是映照真實世界的一粒沙,他們帶給我的感動,就是我的菩提。如果我的千言萬語把這份感動傳遞給了您,那麼這就是您的菩提。“5·12”以後,我的心裡萌生出了一種宗教般的情感。正是靠著這份虔誠,我才在悲傷中找到了方向,重壓下有了力量,學會用真誠去做事,用感動去待人。
作為一個宏大的歷史事件,親歷者萬萬千千,見證者也何止千千萬萬,這裡的千言萬語,只是“歷史”留在我個人心裡的一份難以抹去的印記,如果多年之後它能夠成為人們對“5·12”大地震和北川的一份記憶,那我這份功課就沒有白做。為此,我要深深地感謝“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成員和綿陽市委黨校的同事,感謝他們“5·12”以來用真誠的感情為北川做的一切,也感謝他們給予我個人的所有教益和幫助。
謹以此千言萬語獻給在“5·12”特大地震中遇難的北川同胞!
阿 建
於四川綿陽('EXC')。 最好的txt下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