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同樣很驚訝,又沉思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讓太監將武則天喊來,問道:“太后,青海發生了什麼事?”
“臣妾也不知”,武則天抽泣起來悲痛地說道:“陛下,當初讓王果到青海,是我們主意。可是弘兒,是存心不讓我們下臺啊。”
站在大臣的立場,大臣不希望出現一個肆無忌憚妄殺大臣的君王,所以裴炎抓住了李威殺死王果做文章。但站在李治的角度,一個監門將軍的死活無所謂,所以武則天說當初授命王果前去青海,是我們兩人同意的。
李治無語。讓武則天搪塞過去。
因為武則天先發制人,洛陽的百姓都有一種主流的說法。太后野心不軌可是皇帝作為仁皇帝,反應過頭了。
總之,李威這一手做得很漂亮,然而細節出現了一個疏忽。不應當先放過回李首成,而是先派人將事情稟明,再釋放李首成回來。那麼效果更好。
鄭道衡就是在這種典論下,到了洛陽。聽到洛陽的傳聞,皺了皺眉頭沒有拜訪三位宰相,而是先拜訪了病中的裴行儉。
正如沒祿氏所說李威收攏了一群好手下。武則天與李治對裴行儉的任用最為不公提撥了那麼多宰相,卻沒有提撥裴行儉為相。象郭正一、魏玄同這些人,人才是不錯,可遠遠不及裴行儉的功績、資歷與才幹。而且在裴行儉晚年,為了排擠他,還往他身澆了一盆髒水,說他貪墨屬下的功勞。所以鄭道衡不知道京城什況下,第一個拜訪了裴行儉。
裴行儉聽了鄭道衡的來意,簡單地說了幾句:“先別拜訪這三位宰相,他們品性雖可然而權利不足,說話沒有威望智慧也不足,容易被人矇蔽。你是鄭家子可以召集一些文學才子,做一場聚會,先行說明幾件事。太后做得不錯,反擊得及時,程務挺與裴炎做得過火了。賞賜不公,青海諸將多立戰功,朝廷卻沒有任何賞賜。河北諸將士多有敗績,然而太后為了拉攏,賞官賞爵。特別是派往數關卡的將士,沒有寸功,為什麼也進行重賞?其一也。囯囘家太平無事,諸關卡久沒有派出重兵,這是防誰?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派兵防皇帝的,難道不想讓皇帝歸來?或者不讓皇帝率諸軍歸來,只能孤身返回東都,好來一個生擒活捉?有沒有這個說法?”
喘了一口氣又繼續說道:“人多說羽林軍士兵風氣墜落,早失去了太宗選撥羽林軍的用意。羽林軍不服,可現在呢,為了一些功名利祿,不敢前線作戰,卻跑到各個關卡防止皇帝回來。這就是功勳子弟用此方式回報陛下的,回報社稷的?裴炎多次說陛下沒有稟報朝廷。吐蕃出兵,陛下想來一個出其不意。然而裴炎卻公開於天下,讓皇帝如何敢稟明朝廷?以前有沒有向吐蕃出賣過訊息的事發生?”
“是啊。”鄭道衡撫手額嘆。
果然是皇帝最器重的人才,僅是這幾句話就讓人茅塞頓開。
“還有,皇帝的說法,是吐蕃出兵,兩相夾擊,太后再對青海諸將下手,皇帝危險,西方大好局勢糜爛。這結果,太后沒有料到,也不想。所以裴炎大張聲勢,將訊息釋放出來。只要吐蕃不出兵,那麼就有理由對皇帝反擊,說皇帝是存心找藉口,亂殺大臣。可是他們想錯了。等到訊息傳到論欽陵耳朵裡,論欽陵的軍隊早到了西域。夏天利於大食軍隊,論欽陵不在秋天出戰,難道等到冬天大食軍隊撤回去,孤軍前犯西域不成?所等的也不過想吐谷渾將麥子割完了,吐谷渾有了足夠的糧食,可以防備。那麼就可以對西域用兵了。這是猜測,但有一個人……她已來到青海,論欽陵必然出兵。裴炎用心歹毒,可遲了。這一戰規模不小,大食與吐蕃,乃是世界最頂尖的強囯。裴炎與程務挺居然勒令,不向西域提供武器與器械。更驗收了他們想要謀害皇帝的想法。有此五條,足矣,去。”
是足矣了,鄭道衡為裴行儉的智慧折服,深深的伏於地下,久久,這才站起來,看著躺在床閉著眼睛的裴行儉,離去。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章 報憂不報喜
鄭道衡向中遞交了奏摺,不報。
在鄭道衡的預料之中,然後召集了洛陽的一些儒士與學子。不以gān囘員身份召見的,是以滎陽鄭家名義召見。來的儒士學子不少。
為了陛下,鄭道衡不顧己身安危了。
站在道囘義的立場,他的做fǎ是對的,這是為了囯囘家的將來。站在私人的立場,鄭家也需要皇帝順利執泉,鄭家是第一個與朝囘廷破冰的頂級望門。並且表態不繼續tūn並田地,那麼以後家族的經濟來源,只有兩條,一是在jiāng南大開發撈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