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國家科舉,數年沒有科舉,此次科舉,會錄取大量的進士我希望能看到幾十名你們家族的弟子進入考場……”這是條件,也是機遇,又道:“吞併的事不是你們幾大家族,全國各地的庶族地主、權貴與功勳子弟,各大門閥都在吞併。但你們五姓七家是為翹楚,我希望你們停下來吞併與放高利貸錄削百姓的做法,換一種方式。”
“是何方式?”
“向海外,我說過,以後不再開放海商。不過為了你們幾大家族,或者明年再開一次,但為了你們一個家族,依不會放之,畢竟那樣會有許多大臣對我彈劾。因此,我希望你聯絡一些其他的望門,在典論對我支特一下。明年破例再放一次,不但放一次,在武器與出海的百姓數量,爭取更加給你們寬宏的措施。當然,為了你們家族的名聲,你們家族不必出面,依然象以前那樣,不好的名聲,讓我來扛。”
鄭父老臉一紅。
“雖是要求,也是為你們著想。全國最富饒的地區,無疑是關中與黃河下游、汴河大運河以及江南東南一帶,可這裡也是全國百姓最集中的地區。眼睛不要盯著這裡,我很反感。放在海外,有大量的耕地等待你們開墾,還有海運所帶來的鉅富。這是共贏之道。”
“此事重大,非我所能做主。”
“我不急,能慢慢等,今年不行,明年,明年不行,後年。但必須給貧困姓一份生存的機會,否則發展下去,我心中十分憂慮。”
從昨天到今天的談話,李威態度很強硬的。然而要求並沒有多高,更沒有要求鄭家立即葡伏前往東都,向朝廷表示忠誠,那樣的話,這些大家族死要面子,也不會同意。
對面子,李威不是很在意,最在意的還是吞併。
吞併是唐朝最大的難題,導致了許多後果。比如朝廷無平民可以徵稅,導致稅務分攤不均,大量逃戶生產。無田可授,府兵制漸漸潰崩,戰鬥力下降。
國家越安定,面姓越多,這個現象會越重。
若是五姓七家會帶一個頭,能起來很好的表率作用。
要麼還有一條道路,象宋朝那樣放寬商業,可那樣做,爭議更大。其實已經在做,海市的出現,等於是在鼓勵商業發展,但不能明說。實際所有大戶人家將眼光轉移到商業,吞併反而不成為重點。
這又要五姓七家帶一個頭。
至於前面派不派弟子進入京城科舉,李威倒不是很在意。
李威登基就說過此事,然而摸不清這些門閥的態度,牽動性很多,略略帶過後不提,當然,以這些門閥中智慧人士,也敏銳地察覺到新皇帝對吞併之風不滿意,所以鄭家才相邀李威前來。
不見面不大好說,一見面可以相互地作一個解釋,李威也欣然前往。為了讓鄭家這個老祖宗答應,從昨天一直高調,然後才高拿輕放,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鄭父說完,長鬆了一口,要求不易,但也不是很難,仍然說道:“對於吞併,我也不是很贊成,無奈人口越來越多,沒有地沒有糧,家族中的人一直放心不下。”
“昨天我就說過,此行我就在找地,想方設法變出更多的耕地。不但在中原地區設法增加耕地,還增加產量,與農作物的種類,另外還有在邊疆拓地,鼓勵向海外擴張。而且你們子弟若是在朝廷立功,田地增加,以後必定有一些封田。”但鄭父不會所動,這時候因為幾幹年的歷史侷限,到高官權貴,下到普通百姓,對田地的渴望遠不是後人所能理解的。就如李威所說,那樣的話,家族中的人必然四分五裂,不抱成團,家族的影響必然會下降。因此李威又說道:“另外就是海市所帶來的財富,不僅是海船,還有海船帶出的各種商品,這些商品是來自國內的各大作坊。”
話都說到這份了,李威站起來要離開。
鄭父一下子將他拽了下來,又道:“陛下,臣還有一言,幾天前次子攜女前往崔家歸來,那是臣的九孫女。”
戲肉來了。
“此女長相冠於鄭家之首,又沒有婚約,自幼飽讀詩,又懂女紅,品德賢良溫恭,臣又悄悄找來陛下的八字與孫女合卜,乃是良配……”
不低頭罷,一低頭,以後的種種合作,這門親事對鄭家很重要的。
“君無戲言,我最反對的聯姻。不過若是你們鄭家對海有更大的興趣,我倒是想攝合一樁良媒。”
“是誰?”
“此人你見過,他跟我一道前來,就是那個天下聞名的良商梁金柱,他有一幼子,品德很好,自幼就讀了許多籍,又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