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七項條件,可以說是日軍前線將領為了取悅豐臣秀吉、並掩蓋失利真相的痴人說夢,簡直把明軍當做了戰敗一方,連主持議和的小西行長都覺得說不出口,在把被擄的朝鮮王子大臣送還王京的同時,大把大把地塞給沈惟敬金銀珠寶,說明這只是給本國領導人看的,請求他不要把日方提出的這七項條件真實地轉告明廷。
總監軍石田三成則返回日本大阪,以戰勝者的姿態向豐臣秀吉報功。豐臣秀吉得報大喜,對愛妾澱姬道:“雖然我軍開始戰略轉進,但畢竟是以一場重大的勝利來作為結束,這可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啊。”
“喜事可不只這一件喲?”澱姬笑眯眯地說道。
望著愛妾隆起的小腹,豐臣秀吉心花怒放:“是啊,咱們的孩子快要出生了,這才是最讓我高興的事情。嗯,得取個好名字,如果是兒子的話,就叫拾吧,如果是姑娘,就叫妙,感謝上蒼,讓我這快60歲的人還能夠有自己的孩子。”這一年,豐臣秀吉58歲。
1593年8月,澱姬生下一子,取名拾,既豐臣秀賴。在這之前,由於無子,豐臣秀吉將自己的“關白”之位讓給養子秀次,自己則引退,成為“太閣”,“太閣”就是“關白”禪讓之後的稱呼。但是親子的出世,讓秀吉對自己從前的決定深感後悔,於是痛下決心,逼著秀次自殺,並誅滅其全家。
安頓好家事後,豐臣秀吉把目光重又轉到朝鮮戰局上來。這時的朝鮮,雖然沒有大的戰役,但日軍和朝鮮義兵的小規模衝突不斷,有時還很激烈;加之海運糧道屢屢被朝鮮水軍截斷,使得侵朝日軍苦不堪言,厭戰氣氛瀰漫,士兵們大批逃亡,劫持軍船逃回本土的事件層出不窮。
據記載,當時集結在肥前平戶的島津部隊中,有700名士兵拒絕渡海作戰並舉行譁變。(注:見《日本歷史》第十五卷334~339頁)
除了逃亡,還有很多陣前起義者,最著名的是日本武將沙也可(朝鮮名叫金忠善),他歸降後教朝方製造日式火繩槍及射擊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朝鮮陸軍的戰鬥力。
面對這種情況,日軍高層以更嚴厲的軍紀約束士兵,並在國內設立檢查站(日文稱作“人番留所”),阻止士兵開小差回國。儘管如此,部隊計程車氣仍然一天天消沉下去。
豐臣秀吉對這些情況並不是太瞭解,前線將領們總是把最好的訊息彙報給他,例如日將伊達政宗在據點周邊地區指揮的一次斬首兩百餘級的掃蕩,經逐級上報,最後傳回國內變成了一場重大戰役的勝利。
豐臣秀吉為此特意寫了賀信給伊達政宗表示鼓勵,信中寫道:接獲釜山戰果報告表後,得知友軍因無法抵擋敵軍的攻勢而陷入險境,幸好你的勇猛,乃得反敗為勝。在當今的日本國內,你的才幹無人能比,你的高名凌駕於所有諸侯之上。正因為我瞭解汝之才幹,故賜予汝如此崇高之令名……
以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人為首的前線將領們,一面向豐臣秀吉隱瞞事實真相,一面打著他的旗號派使者小西飛(小西行長家臣內藤如安)到北京去面見萬曆皇帝,當朱詡鈞詢問日本為何要入侵朝鮮時,內藤如安回答說,日方向朝鮮示好,希望兩國開展文化和經濟交流,而朝方口出惡言,羞辱使者,以致翻臉不和。
萬曆帝雖然不是明君,但智商還算正常,當場批駁了他一番,然後命譯官與他議約,要求三事:一勒令倭眾歸國;二授封不必與貢;三令宣示毋犯朝鮮(注:見《明史》列傳第二百八篇朝鮮傳)。小西飛一一允從,而沒有提及日方交給沈惟敬的七項講和條件。
有關對答在萬曆邸鈔《兵部尚書石星請視朝禮倭使》一文中是這樣記載的:“該部譯審倭使小西飛口詞,金(訛字,應為釜)山倭眾,盡數退歸。若得準封(略),不敢留住朝鮮,又不敢留對馬島,速回國。封之外,不得求貢市,任憑分付,並無他求。”
由於兩國的隔閡及官僚作風,明朝廷根本就不會想到這場和談完全是一場鬧劇,沈惟敬以豐臣秀吉願意稱臣退兵以及請求封貢的調子告訴朝廷,而小西行長則以明朝遣使謝罪求和的調子向豐臣秀吉彙報。
雙方最高統治者都認為和談對自己有利,而實際上這只是膽大包天的“明使”沈惟敬與同樣膽大無比的日將小西行長為了個人利益,在雙方主和勢力縱容下導演的一場騙局。
日方提出的七項條件,明朝兵部尚書石星是知道的,或許是出於黨爭的需要,或許是出於其他不可揣摩的原因,他並沒有如實上報,只是給了沈惟敬大筆銀子,讓他用來賄賂日本,希望草草將此事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