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月的時間吧,終於寫完了。在寫作《龍戰》的過程中,我每天晚上都聽著中國鼓的音樂,從中汲取著力量,感受著一種必勝的信念和戰鬥的意志。
我曾經想像自己是一名駐守邊陲的古代士兵,身披鎧甲、手持長矛盾牌站在軍陣的第一列,前方是如潮的敵人,頭頂是如雨的箭幕,周圍是震天的吶喊,熱血在澎湃,戰馬在嘶鳴,那一刻,我的牙咬碎,我的眼睜裂!
據史書記載,明軍在東征期間共耗費餉銀八百萬兩。七年花了八百萬兩,對比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一次就賠款給日本白銀兩億兩、再加上‘贖遼費’三千萬兩和威海衛日軍守備費一百五十萬兩,共計二億三千一百五十萬兩白銀,我們有理由相信明朝這筆錢花得很值。
有“專家”曾指出,明朝的滅亡,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錢花在朝鮮戰爭上了,這種說法很可笑,八百萬兩銀子就能讓一個龐大的帝國滅亡嗎?萬曆年間僅修建定陵的錢就已經超過這個數字了,要說亂花錢,應該算這筆賬才對。
日本向大陸擴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明軍不在朝鮮擊敗日軍,戰爭仍然會在中國本土發生。
明朝亡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輪流更替的歷史宿命上,亡在制度上的腐敗,包括經濟的腐敗和偏差上。
至於把明朝後來的滅亡,歸咎為四五十年前進行的一場帝國保衛戰,我想也只有某些中國專家才會有這種想法吧!
日本軍人的獸性在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發揮,姦淫燒殺,無惡不作,兩次侵朝使朝鮮在籍人口比戰前減少了六分之五,李朝大量文物、檔案、建築物、歷史文獻和藝術品均在戰火中被焚燬,田地荒蕪,人口減少,工匠和技術人員大量流失,耕地僅為戰前面積的三分之一。如果明軍不出兵援朝,這一切也必將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也許有人會對這種說法表示異議,只是,後來的歷史的確印證了這一點。
對於日本來說,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不僅徹底失敗,而且更是關原之戰的誘因。秀吉死後,其部下分為東西二軍互相攻擊,西軍的精兵大多送命在朝鮮,假設島津義弘在關原之戰不是帶了1千多人,而是1萬人,假設小西行長手中是從朝鮮撤回的第二軍團主力,那結果會是怎麼樣呢?當然歷史沒有假設,最終的結局是秀吉親信石田三成率領的西軍被德川家康領導的東軍擊潰,豐臣家的勢力受到重創,又過了十幾年,德川家康發動了大阪戰役,徹底滅亡了豐臣一族。豐臣這個姓氏,從此在日本滅絕,這是豐臣秀吉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
需要指出一點,因為在侵朝戰爭中擄掠了大量朝鮮工匠和讀書人,倒讓日本在學習儒家文化、陶藝製造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算是一個意外收穫吧。
萬曆朝鮮戰爭意義重大,這場戰爭的勝利使得朝鮮維護了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使得日本統治集團數百年不敢向大陸擴張;使得中朝兩國人民鮮血結成的友誼世代相傳。
萬曆朝鮮戰爭的輝煌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富,前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東西,我們要學會善待,學會珍惜,學會繼承,而不是無知地去嘲弄。
謝謝大家看我寫的書。
高拙音
2003…12…08於大連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