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家梅原孟先生曾說“道德缺乏的根本在於宗教的缺失”。我也深有同感。特別是戰後的日本社會,基本的道德倫理幾乎從日常生活和教育中消失了,這與戰前以國家神道為核心的專制思想統治形成了兩個極端。
政府一方面強調綜合教育,一方面卻看不到以道德為基礎的人格教育的人和實施措施。再加之重視“個性教育”之餘,根本不好好教導做人最低限度應該掌握的道德規範。幼兒園也標榜“自由教育”,讓身心沒有發育的幼兒們放任自流。於是,在成人之前,連掌握必要的最低限度道德規範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一來,處於身心成長期中的青少年更有必要學習、思考“人應該怎樣活著”這個嚴肅的問題。另一方面,社會應該給他們創造這種思考的氛圍。
而且,我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應該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現在的日本,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和學習差的孩子被區分開來,形成優待前者、重視學歷的社會環境,這樣大大歪曲了年輕人的職業觀。因為取得好成績就可以順利進入政府部門和大公司,而心靈手巧、善於接人待物等學業以外的特徵都被拋棄了。
為了糾正現狀、應該從小學生起,告訴他們開展教育,社會有365行,很多人都在各自的行業裡勤奮工作,因此社會才得以成立,人們才得以生活。應該是實施職業教育,傳授實用知識,比如,讓希望當理髮師的孩子知道要進什麼樣的學校學習、取得什麼樣的資格。
前面章節介紹了專門修建神廟的木匠,無論是木匠還是做傢俱的工匠、裁縫師、或者莊稼人、漁夫等,無論何種職業,在努力工作中能夠磨礪心智、提高人格。教育的最大作用應該是教授勞動的意義以及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
構築新日本,勿讓歷史重演
日本進入近代以後,在大約40年的週期裡迎來一個個大轉折:
1.1868年——脫離以往的封建社會,透過明治維新建立現代國家。以“坡上的雲朵”為目標踏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2.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假如世界列強的行列,國際地位飛躍提高。後來,又富國強兵,尤其向“強兵”的方向傾斜,在軍事大國的道路上突飛猛進。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從一片焦土中向“富國”的方向推進,經濟奇蹟般增長。
4.1985年——為剎住日本巨大的貿易黑字、誘導日元升值、促進進口,日本與其它四國簽署廣場協定。此時,日本迎來了作為經濟大國的高峰期,在泡沫經濟崩潰後,一直持續低迷至今。
看看每40年一次盛衰迴圈就會明白,日本總是一貫追求物質上的富裕,與其它國家保持競爭。特別是戰後在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旗幟下,追求企業、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野心和慾望不斷膨脹。
即使社會、經濟基礎停滯不前、要求轉變觀念的今天,情況也沒有絲毫轉變。為GDP的百分之零點幾的變動而忽喜忽憂,把經濟指數的增長作為唯一的“善事”。為此爭先恐後,樂此不疲。
這是以慾望的煩惱為原動力,在優勝劣汰的競爭原理下,以物資的豐裕為最優先的霸道哲學。所謂“君子求財,不擇手段”,我們仍然沒有從這種建國模式和個人的生活態度中脫身出來。
很明顯,我們已經不能只憑借這樣的價值觀繼續下去了。像過去一樣,從經濟增長中尋找國家的定位,這隻能使國家重複過去的每40年一次的盛衰,甚至衰落到堪與“敗戰”匹敵的“再一次大谷底”。這種下滑的速度將難以遏制。
國家與地方的財政赤字日益增大,行政、財政改革遲遲不能推行,因人口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齡化而造成的社會活力下降,這些徵兆已經明顯凸現出來。如果繼續任其發展的話,在下一個40年即2025年,別說展望美好的未來,國家本身恐怕都面臨著毀滅的危機。
現在,我們需要確立取代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新的國家理念和個人生活哲學。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同時又是關係到國際社會和地球環境的極其重大的課題。只要不改變人類對經濟增長和消費的永無止境的追求,有限的地球資源和能源中將枯竭,而且地球環境也會遭到破壞。
如此下去,不僅日本這個國家將毀滅,而且,人類也將用自己的雙手毀掉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明知如此,或者在不知不覺中,在即將下沉的船艙中,窮奢極侈、貪圖安樂——我們必須儘早覺察此類行為的空虛感和危險性,以新的哲學為基礎規劃新的航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