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此,我訓斥道:“現在公司規模確實還小,裝置、制度都不健全。但是,從今以後,使它成為出色的公司,成為福利待遇豐厚的企業不正是你們的任務嗎?不是要求他人去做,而是由你們自己去創造。”
我的觀點是,站在“希望別人為你服務”立場的人,只注意不足之處,只是抱怨不公平不滿意。但是,一旦進入社會以後就要站在“希望為他人服務”的立場上,必須為周圍作貢獻。因此,人生觀、世界觀必須作180度大轉變。
因為當時我還不知道“利他”這個詞,所以並未把這些作為支配自己行東的哲學思想。但是,我仍然不斷的告誡年輕人要為他人做點事情,即使一點點的用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利益而是他人利益。即使有時做出自我犧牲也要為他人盡力。圓福寺的長老們曾經給我講述了下面這個故事,闡述了這種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在某個寺院,年輕的修行僧文老師:“聽說在那個世界有地獄和天堂,地獄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呢?”老師是這樣回答的:“在那個世界確實既有地獄也有天堂。但是,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兒的人們的心。”
老師繼續講道:“地獄和天堂裡各有一個相同的鍋,鍋裡煮著鮮美的麵條。但是,吃麵條很辛苦,因為只能使用長度為一米的長筷子。”
住在地獄的人,大家爭先恐後想先吃,搶著把筷子放到鍋裡夾麵條。但是筷子太長,麵條不能送到嘴裡去,最後搶奪他人夾的麵條,你爭我奪,麵條四處飛濺,誰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麵條。美味可口的麵條就在眼前,然而每一個人都因飢餓而衰。這就是地獄的光景。
與此相反,在天堂,同樣的條件下情況卻大不相同。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長筷夾住麵條,就往鍋對面的人嘴裡送,“你先請”,就讓對方先吃。這樣,吃過的人說“謝謝,下面輪到你吃了”作為感謝和回贈,幫對方取麵條。所以,天堂裡的所有人都能從容吃到麵條,每個人都心滿意足。
即使居住在相同的世界裡,對他人是否熱情、關心就決定那裡是天堂還是地獄。這就是這個小故事像要告訴世人的道理。
我也多次向員工說起“利他之心”的重要性。為了完善經營,必須心存“奉獻於社會,奉獻於人類”的精神——我一直反覆強調這一點。
“利他”是經商的出發點
在弱肉強食的商業社會,對於我屢次說:“利他、愛、同情心”,有時也有人反駁說“盡說些好聽的話,美言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目的呢?”但是,我並非花言巧語、也沒有任何企圖。只是直率的把自己的信念傳授給他人,同時自己牢記在心並認真實踐。
回顧歷史就會明白,資本主義起源於基督教社會,其中也有嚴厲的倫理說教的新教社會。
初期的資本主義旗手是虔誠的新教徒,根據馬克思?韋伯的觀點,信教信奉的宗旨是為了貫徹基督教所倡導的“博愛”,須遵守嚴格的倫理規範,尊重勞動的同時,把經濟產業活動中獲取的利益用於社會的發展。
於是,在從事經營活動中,必須用大家都認同的正確的方法追求利潤,而且,最終目的一定是有益於社會。
“奉獻於社會,奉獻於人類”的利他精神——即謀求公共利益甚於私利的精神——曾經是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範。
對己以嚴格的倫理自律,對外則以利他為自己的義務。其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得以飛速的發展。
日本江戶時期的思想家石田梅巖也提倡此觀點。當時,正值商業資本主義的興起時期,社會上流行一股風潮:在等級制度下,商業被置於最底層的地位,商業行為本身是極其卑下的。
針對此種情況,梅巖說:“商人的獲利就如同武士的俸祿”,商人獲取利潤如同武士接受俸祿一樣是正當的行為,絕不是可恥的行為,這鼓勵著很多受到鄙視的商人。
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潤並非罪惡。但是,方法必須是符合人道的。並不是不管幹什麼,只要能賺錢就行,為了獲取利潤必須走正確的道路。
“真商人須思客立則己立”——這是梅巖先生的原話。就是說,即對他人有利、也對自己有利才是生意的秘訣。或者說必須包括“利己利他”的精神。
貫徹利他思想,視野也將開闊
牟利之心經商或其他人類活動的原動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由賺錢的“慾望”。但是,慾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