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有步步緊逼之意,“如果放棄東征,南北關係是否會破裂?南北大戰是否會迅速爆發?”
崔君肅暗自嘆息。他和來護兒之所以做出“若條件許可就發動第三次東征”的結論,正是因為中土一旦放棄東征,一旦承認自己的失敗,承認自己連只“雞”都殺不死,對南北關係的“衝擊”實在太大,可以預見南北大戰必然會加速爆發,而南北大戰一旦爆發,國內某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勢力必然落井下石,國內將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叛亂**,如此聖主和中樞腹背受敵,兩線作戰,一旦兩線統統戰敗,則威權喪盡,國祚也就陷入崩潰之危了。
也就是說,發動第三次東征,還有一線逆轉機會,而放棄東征,則連一線逆轉機會都沒有,接下來聖主和中樞只能在國內外兩條戰線上浴血廝殺,寄希望於奇蹟的發生了。當然,奇蹟是存在的,只要聖主和中樞能夠在國內強大的保守勢力和國外兇悍的北虜諸種的聯手夾擊下,殺出一條血路,一切危機都將迎刃而解。
崔君肅沉思良久,緩緩給出了答案,“如果聖主和中樞能夠充分利用北虜諸種之間的衝突,激化牙帳內部矛盾,南北關係未必會破裂,南北大戰也未必會爆發。”
中土遏制和削弱北虜的常用策略就是以夷制夷,以最小代價贏得最大戰果。先帝時期中土就用這種辦法把強大的大漠北虜搞得四分五裂,聖主登基後又用這種辦法把西土諸虜搞得分崩離析,從而讓統一後的中土以最小代價贏得了一個基本穩定的南北關係,給中土的發展強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當然,此策也不是無往而不利,也要看時機,如果北虜內部矛盾少,部落之間比較團結,此計實施的難度就很大,反之,實施起來就很順利,尤其北虜諸種之間互相征伐的時候,更是事半功倍。
現在實施這一策略的時機就不是很好,因為大漠上的突厥人剛剛崛起,自身實力還不是很強,中土對他們的生存還是有相當大的威脅,而中土對高句麗的瘋狂攻擊更是讓他們有唇亡齒寒、兔死狐悲的巨大危機感,再加上血淋淋的歷史教訓依舊記憶猶新,這些無形當中都會把北虜諸種團結起來,求同存異,攜手共抗中土,如此一來中土若想用收買欺騙、威逼利誘等手段分化、分裂北虜諸種就比較困難了。
齊王微微一笑,“孤明白高唐公的意思。反過來說,如果以夷制夷未能奏效,甚至適得其反,激怒了北虜,南北關係就一定會破裂,南北大戰就一定會爆發。”
崔君肅本想反駁,這話不能亂說,傳出去要負責任的,但猶豫了一下他又放棄了,他隱約估猜到齊王始終把話題集中在南北關係上的原因了,或許齊王的求生之策便與此有所關聯。
他正在想著,耳畔突然傳來的一句話,讓他震驚不已,難以置信,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孤要鎮戍北疆,北上殺虜。”
齊王神情肅穆,語氣堅定,表現得很淡然,顯然這不是他的衝動之舉,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決策。
崔君肅面無表情,沉默不語,心裡卻是“驚濤駭浪”,浮想聯翩。
很快他就把齊王北上戍邊所產生的各種利害關係梳理清楚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以退為進,絕妙好計,而且時機選擇得非常好,崔君肅甚至都可以肯定,聖主和中樞最終會向齊王做出妥協,同意他鎮戍北疆。
只是,此計對齊王來說,就是行險一搏,而且註定了失敗。
齊王在北疆的戍邊壓力非常大,只要北虜入侵,南北關係破裂,齊王就必須在政治上為聖主和中樞承擔起全部罪責,畢竟聖主和中樞已經因東征失利而威權大減,不能再讓他們遭受沉重打擊了。
如果有第三次東征,齊王的壓力就更大,南北關係就成了套在齊王脖子上的“絞索”,齊王不但要確保北疆安全,還要確保南北關係不會破裂,否則就算東征大捷,齊王也要承擔罪責,當然了,如果東征再度失利,齊王更是首當其衝的“替罪羊”。
齊王北上戍邊,實際上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在絕境中尋找一線生機,但這一線生機實在是太過渺茫,最起碼在崔君肅看來,南北關係已處於破裂邊緣,齊王根本不可能創造奇蹟,齊王之所以要北上戍邊,不過是一心求死,是想保持自己王者的榮耀,為國捐軀,馬革裹屍。
崔君肅莫名悲愴。哀莫大於心死,齊王當真是絕望了,此次控扼大運河不是為了爭奪皇統,而是為自己爭奪一個死亡的選擇權,他要選擇有尊嚴的死去。
=
。。。
第五百八十一章 好大一個人情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