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五百八十章 步步緊逼
齊王這句話不可能無的放矢,只是崔君肅剛剛還沉浸在東都局勢中,在思考國內局勢的走向,突然就“跳躍”到了南北關係上,要去思考中外大勢,跨度太大,始料不及。
好在水師停止東征火速馳援東都的路上,崔君肅與來護兒一直都在商討兩次東征失利後國內外局勢的走向,而南北關係正是他們商討的重點。東征的首要目的正是要維持南北關係的穩定,只是事違人願,東征連續失利不但未能穩定南北關係,反而加劇了南北關係的破裂,戰爭陰雲籠罩在長城上空,南北大戰一觸即發。這是崔君肅和來護兒商討出來的結果,兩人均認為,如果能在最短時間內平定楊玄感的叛亂,那麼東征就要繼續,就要進行第三次東征,以竭盡所能延緩南北戰爭的爆發,給中土贏得更多的戰爭準備時間。當然了,若摧毀高句麗能阻止南北戰爭的爆發,那就非常理想了,如願以償,可惜以來護兒和崔君肅對北虜的瞭解,這基本上是一種奢望。
高句麗之所以遭到中土的攻擊是因為高句麗的發展損害到了中土利益,而北虜也在發展壯大,也在損害中土利益,因此高句麗如果亡國了,對北虜來說就是前車之鑑,再加上歷史上血淋淋的教訓,北虜實際上根本沒有退路,退也是死,只有奮勇向前,拼死一搏,才能殺出一條血路,所以指望以殺高句麗這隻“雞”來儆北虜這條“猴”乃絕無可能之事,相反,它只會激起北虜的兇性,讓北虜更加堅定以武力求生存的決心。
不過即便如此,高句麗這隻“雞”還是要宰殺,一則證明中土的強大,威懾遠東諸虜,確保中土在遠東的利益,二則砍掉北虜的“胳膊”,讓以高句麗為首的遠東諸虜無法在南北大戰爆發後,從遼東方向給北虜南侵以默契的配合和積極的策應,有效緩解中土在南北大戰中所承受的重壓。
崔君肅躊躇良久,緩緩說道,“南北關係隨著北虜重新崛起於大漠,必然越來越惡劣,這是顯而易見之事,而隨著南北關係的破裂,南北大戰也必然爆發,這同樣不可阻擋。”
崔君肅沒有揣測出齊王的用意,他的回答因此十分含蓄。歷史上南北關係的走向就是如此,實力決定一切,實力相差無幾的時候,南北關係比較穩定,反之,誰實力強,另外一方就會遭到攻擊。中土統一後,楸土的實力迅速增強,對外征伐也越來越多,先帝晚年時期,中土已佔據明顯優勢,不過距離壓倒性優勢還有相當距離。聖主的對外征伐物件都是緊鄰中土的弱者,西邊是吐谷渾,東邊是高句麗,目的還是殺雞儆猴,由此也可以從側面看出,中土的實力還不足以對遙遠西土和北方大漠上的突厥、鐵勒等諸虜形成致命威脅,雙方的對抗還是處在一個僵持期,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方的實力突然下降,都必然會打破南北平衡,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趁你病,要你命,事關國運和種族的未來,任何佔有優勢的一方都不會錯過這等天賜良機。
齊王表情嚴肅,鄭重其事地點點頭,然後又問道,“連續兩年東征失利,必將對中外形勢造成不好影響,為最大程度消除這些不好影響,聖主和中樞是否會發動第三次東征?”
崔君肅聞言,心中頓掀波瀾。第三次東征?這是齊王個人的猜測,還是宇文述“不小心”透露出來的機密?
從聖主和中樞的立場來說,為逆轉劣局,的確有可能行險一搏,不顧代價發動第三次東征,但問題是,現在國內局勢急轉直下,大河南北已經叛亂迭起,第二次東征就是因為楊玄感發動兵變而功虧一簣,而第二次東征失利又進一步了惡化南北關係,對北疆鎮戍產生更為嚴重的不利影響。假如第三次東征期間國內再爆發大規模的叛亂,或者北虜大規模入侵,北疆狼煙四起,第三次東征再一次功虧一簣,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有可能中外危機一起爆發,國祚在內憂外困的夾擊下轟然崩潰。
第三次東征所能攫取到的利益是有限的,而有限的利益與國祚崩潰這等可怕後果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聖主和中樞不能不做得失權衡,不能不做萬全選擇。
“第三次東征?”崔君肅考慮再三,還是搖了搖頭,字斟句酌地說道,“如今中外形勢不好,已經不具備發動東征的條件。”
雖然有些時候有些事情不能不冒,但要看失敗的代價,一旦失敗的代價承受不起,那這個險就不能冒,即便聖主和中樞對中土國力、對自己的執政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有強大自信,不過考慮到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安全謹慎為上。
齊王微微頷首,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