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部分

他只能重走先帝的老路;至於是否重蹈先帝的覆轍;那只有天知道了。就在今上不遺餘力地培養太子楊昭;把未來希望都寄託於他的時候;楊昭竟然薨亡了。楊昭的突然離去;給了今上沉重打擊;同時也讓今上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在改革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激烈廝殺必將累及皇統;累及到自己的兒孫們;為了避免悲劇的再一次重演;唯有無限期推遲儲君的建立;這樣才能讓自己心無旁騖地推進改革;同時又能保護自己的兒孫;避免讓他們過早陷入血腥而殘酷的皇統之爭;而政治風暴的減少;必將有助於自己在改革上取得決定性進展。

齊王楊喃;這個第一順位繼承人;就這樣匪夷所思的靜止在了原地;雖然距離儲君之位近在咫尺;距離東宮不過一步之遙;卻可望而不可即。

齊王楊喃就差了半步;跨過這半步;他就是中土未來的皇帝。為了讓他跨過這半步;支援他的政治集團傾盡全力;使出了渾身解數;而他們的政治對手卻從這“半步”中看到了機會;於是想方設法“阻擊”楊喃;各種手段層出不窮;無所不用其極。

皇帝當然看在眼裡;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楊喃如果做了儲君;成長為一股政治力量;一旦為保守派所利用;則必然對皇帝形成掣肘。現在反過來了;楊喃若想入主東宮;他和他背後的政治力量就必須支援皇帝改革;如此皇帝便輕而易舉地卡住了一部分保守力量的“脖子”。另外此事對楊喃個人來說亦是一種錘鍊;假若楊喃能在這種逆境中堅持下來;其收穫是巨大的;不論是個人才智還是政治經驗包括其個人威望;都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的執政理念也會逐漸形成;如果他的這一理念與皇帝和改革派們的執政思路完全一致;則皇統唾手可得。

從皇帝和改革派的立場來說;有意識拖延儲君的設立;風險非常大;將給國祚安全和政治穩定帶來重大隱患;甚至會爆發危機;但設了儲君;皇統之爭不但同樣存在;還會更加劇烈;而血腥殘酷的皇統之爭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政治風暴;不但同樣會影響到國祚安全和政治穩定;還會給改革的推進帶來重重阻力。兩害相權取其輕。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中土的統一;推動中土的發展;所以改革至上;如果暫時不設儲君有利於改革;那當然就暫時不設儲君。而暫時不設儲君還有一個好處;便是可以給皇帝和改革派們更多的觀察和選擇繼承人的時間;這與中途發現儲君背離了改革思路;不得不進行更迭;繼而父子相殘;搞得血雨腥風、屍橫遍野、天怒人怨要好得多。

去年東征提上了日程;皇帝要御駕親征;要長時間遠離京都;雖然他所統率的行宮完全且牢固把持著權柄;即便遠在數千裡之外也可以正常處理國事;但中樞長期位於遙遠邊荒的遠征戰場;必然會嚴重影響國內政局的穩定。依照歷史慣例;此刻維持政局穩定的最好辦法;便是由皇帝坐鎮京都居中指揮;由儲君、皇子或者中樞重臣領軍征伐。當年先帝不論是進行統一大戰還是戡亂平叛;採取的都是這一最為穩妥之策。假如皇帝一定要御駕親征;那麼便由儲君坐鎮京都代理國事;由皇帝信任的中樞重臣左右輔弼;以確保萬無一失。

皇帝一定要御駕親征;一定要親手建下顯赫武功;一定要以對外戰爭的勝利來擴大和牢固自己的權威。文武大臣們諫阻無效。以關中韋氏、隴西李氏為首的政治集團;便乘此機會;極力勸諫皇帝設立儲君;併力陳在皇帝率軍遠征北虜之際;由儲君坐鎮京都代理國事;對維持國祚穩定和政局平穩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東征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增加皇帝和中央的權威;以此來加快改革的推進速度;這體現了皇帝和改革派們為了改革而一往無前的勇氣;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切都是為了改革;而拖延儲君的設立同樣是為了改革;所以此刻設立儲君雖然是必要而緊迫的;且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齊王楊喃就是不二人選;但在改革至上的大前提下;皇帝和改革派們必須阻擾儲君的設立。

關中本土貴族集團和隴西本土貴族集團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力量;這兩大政治集團聯手;對政局的影響非常大;如果齊王楊喃入主東宮;做了太子;成為中土未來的皇帝;那麼這兩大政治集團所得到的政治利益難以估量;所以;他們的政治對手;不論是關隴貴族集團中的河東、河洛漢姓貴族集團;還是虜姓貴族集團;也不論是山東人還是江左人;都毫無例外地展開了“阻擊”。

皇帝和改革派們在儲君設定一事上百般拖延;其目的大家都清楚;心照不宣而已。現在齊王楊喃在關中和隴西兩大政治集團的支援下;巧妙利用了東征之契機;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