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中目標攔截、對海上目標轟炸、基地防衛作戰以及對機場跑道緊急搶修等;海軍實施海上火力打擊、海上後勤補給、港口防衛作戰及反封鎖作戰等;陸軍則實施大規模反登陸作戰。演習多數採取計算機兵棋推演及實兵驗證等方式實施。
從反攻、固守到決戰境外(13)
四、臺灣21世紀軍事新戰略
當歷史跨過20世紀的門檻,隨著臺灣政局的變化,臺灣軍事戰略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一)臺軍新戰略的出籠
*上臺後,開始全面調整臺灣當局的軍事戰略。2001年6月16日*在陸軍官校76週年校慶講話時,提出要將“決戰境外”作為臺軍建軍備戰的方向。同年8月27日,臺灣“國防部”首次提出放棄與解放軍在灘頭進行決戰的構想,而要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強調在未來4年間,臺軍要具備使大陸軍事力量癱瘓的能力,也就是說臺軍要對大陸展開“先制攻擊”。2002年7月23日,臺灣當局公佈的新版“國防報告白皮書”將“拒敵於境外”的攻勢作戰正式確定為臺軍的軍事戰略。臺灣“行政院”2003年度“施政計劃”中並擬訂“危機處理機制”,制訂“反擊大陸計劃”。臺灣當局的軍事戰略已由過去的“固守防禦”調整為“預防戰略”。而“反擊大陸計劃”則是臺軍“預防戰略”的具體落實。
擬議中的“危機處理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臺軍對大陸目標、大陸沿海船艦進行攻擊,以及臺軍部署在海岸地區的導彈部隊在平時狀態下發動攻擊,須經“參謀本部”核准;第二,當大陸對臺灣某地實施海空滲透或地面突然攻擊時,由當地臺軍所在戰區統一指揮三軍部隊,立即實施“自衛反制”;第三,當大陸對臺灣外島突然炮擊時,臺軍防區指揮官以保持軍隊戰鬥力為原則,經過“參謀本部”核准後實施自衛反炮戰。此外,“危機處理機制”還對提升軍隊的戰備等級情況等作了詳細的規定。
“危機處理機制”的要害之處在於第一點,即經“參謀本部”核准後,臺軍可對大陸目標、大陸沿海船艦發起攻擊,臺灣的導彈部隊可在平時狀態下向大陸海軍發動攻擊。20世紀70年代以後,臺灣當局及臺軍的“施政報告”、政策計劃、“國防政策”等從未有過主動對大陸目標、大陸沿海船艦實施攻擊的內容。今天,臺灣當局官方正式表示要攻擊大陸目標,而且要“決戰境外”,不僅表明臺軍拋棄了過去不主動攻擊大陸、不挑起臺海衝突的政策,還表明臺灣當局加快了武力對抗統一的步伐和力度。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是一句軍事名言,但卻存在於臺灣政治領導人的頭腦裡。有臺灣政界要人質疑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幾十年前提出的“拒敵彼岸、擊敵海上、毀敵水際、殲敵灘頭”的反登陸程式是不是太過保守。根據臺灣政大研究員丁樹範的分析,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各個“候選人”在“國防”政策上的政見,可說是大同小異,無不相繼推出“攻勢”原則來取代消極的“防禦”原則。這一切的背後是臺灣空軍1999年剛將不堪一擊的破舊飛機全面換裝為美國和法國提供的新型攻擊戰鬥機。
民進黨的*、*認為:臺軍應採取“先制防禦、縱深打擊”的觀念,運用快速反應、境外決戰的手段,爭取戰場主動,並儘可能將戰火遠離臺灣本島。他們認為,臺軍應利用攻擊的手段,將大陸沿海省份均納入臺軍打擊的目標範圍之內。
國民黨的連戰、蕭萬長一組亦是“攻”勢逼人,連戰並語出驚人地宣稱應發展“遠端地對地導彈”以及以海空部隊的高度機動性,來構成“戰術攻勢”力量。
從反攻、固守到決戰境外(14)
獨立參選人宋楚瑜、張昭雄一組,則以“前進防禦”為主軸。但仔細分析,其基本精神和以上兩者所提相去不遠,也就是“攻擊大陸沿海閩、粵、浙、贛之*軍事基地”,而以建構近程之地對地導彈作為主要打擊之手段。此外,宋、張還主張發展“潛艦(艇)國防”,認為潛艇因具有隱秘及機動性雙重優勢,因之具有遂行“第二次報復打擊”的能力。
臺灣學者認為:臺軍動用2枚至3枚、每枚發射成本為來襲導彈數倍乃至十餘倍的導彈來攔截目標,絕對不划算。要構建應付高強度大規模攻擊的導彈防禦系統,即使有美國撐腰,以臺灣的技術能力、經費與所可能獲得的裝備來說也根本不可能。所以臺學者認為,與其防不勝防,不如以攻對攻。
美國對臺灣新戰略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聲稱僅向臺出售“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