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毫劃線標記過,卻不知做這些標記的人是華不石還是孫巧雲。
楊絳衣終於瞭解到,原來所謂的“乾元絕脈”,竟然是一種存在於傳說中的奇異病症。
而這十幾本書中雖然都以此症有所提及,卻並無一本書對於“乾元絕脈”有十分明確的論斷,反倒是提出了許多假想之論。
即使是假想,每本醫書中所寫的也各不相同,甚至還大相徑庭:
一說“乾元絕脈”,乃是人體內太和相沖,陰陽無法調合所引發的先天之症。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這本是易理玄學之說,雖然能夠解釋,卻也沒有什麼切實的依據。
另一種說法,卻是說此病是血脈貧乏所致,乃“血癥”的一種,其病根則是來源於十月懷胎之時嬰兒的骨髓發育不足。醫書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骨髓的不足會使得經脈弱小,血行不暢,以致沒有習武之能,身體日漸贏弱,活不長久。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更加玄奇。提出此說的典籍中載明,凡是羅患有此症的,皆是天資非常聰穎,擁有驚天緯地才能的人,這種人存活於世,本就是逆天之舉,必遭神鬼所忌。因此,天道茫茫,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這種人雖然擁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卻要日日暗耗精血,心氣勞傷,以致體質衰竭,最終難逃亡命的劫數。
假想雖是各有不同,但凡是記載此症的典籍中,卻都無一例外的有一個共同的定論,便是患有“乾元絕脈”之人,從一出生起就體質孱弱,四脈均比常人纖細,因此任何內外武功都不能習練。他們大多在少年時就已夭亡,性命最長的也沒有活過三十六歲,因此才有“命不及三紀”之說。
這些醫書中記載了此症的諸多癥結,卻並未列出任何一種治療此症的方法。“乾元”本就是“上天之始”的含意,此症名為“乾元絕脈”,說的便是它實乃天生的絕症,根本就不存在治癒的方法。
愈是翻看這些典籍,楊絳衣的心就愈往下沉,最後終於把手中的醫書扔下,整個人也如脫力一般,頹然坐在地上。
第二百二十三章 煮餛飩
愈是翻看這些典籍,楊絳衣的心就愈往下沉,最後終於把手中的醫書扔下,整個人也如脫力一般,頹然坐在地上。
華不石今年二十三歲,按照“命不及三紀”的說法,那麼他最多還有十三年可活!怪不得當日,華不石要與自己定下限期十年的換命條約,也難怪他總是對自己若即若離,總是想隱藏真情,原來這大少爺早就知道,他只有短暫的十年性命!
楊絳衣心中難過,也說不出是心疼還是怨恨,只覺得上天太過殘忍無情,她才剛剛找到了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可是老天爺卻又要再次強行奪走!她手指一鬆,燭臺已跌落在地在,火花飛濺處,蠟燭掉出燭臺,滾向了牆邊。
燭火併沒有熄滅,因為有一隻手已把它拾了起來。楊絳衣抬頭望去,就看見了一個穿著雪白長衫的人影,身形瘦弱卻眼眸如星,除了華不石還有誰?
原來不知何時,這位大少爺已經走進了“品功閣”,一直就站在她的身邊,而楊絳衣神情恍惚,在不停的翻閱著醫書典籍,居然完全沒有發覺!
燭光之下,華不石的容顏如常,聲音也十分平靜,說道:“聽說巧雲說,姐姐下午就進了此閣,一直翻閱這些醫書直到現在,想來一定餓了,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如何?”
楊絳衣盡力忍住了眼中就要湧出的淚水,默默地點了點頭。
華不石也不多言,轉身而行,出閣而去。
楊絳衣站起身來,緊跟著華不石也走出屋子,沿著小徑出了後花園,又穿過前庭,一直走出了“惡狗別院”的大門。
此時三更已過,舞陽城的大街上空無一人,蒼穹間皓月當空,銀華揮灑而下,照在石板路上,全是一片雪白清冷,恍若步入神話幻境之中。
初到舞陽城時,楊絳衣也曾經與華不石一起走過這條大街,同樣是象這樣一前一後地走著。只是那時候街道上人來人往,熱鬧喧囂,還不時有人向這位華大少爺招呼問候,可是今天街道上的人卻已散盡,華不石一個人走在前面,令人感覺到分外孤單。
楊絳衣緊走幾步,追近了華不石的身邊,伸手挽起他的手臂,與他並肩而行。兩個人並肩行走雖然也談不上熱鬧,而且亦不能夠永遠這般走下去,但是至少在這一刻時間,不會顯得那麼形單影隻。
“你要帶我到哪去?現在已經深更半夜,街上的飯鋪早就打烊了!”楊絳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