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底,滙豐在大陸共開設62家網點,包括17家分行與45家支行。而在本地法人註冊之前,滙豐僅有35家網點。這些數字向我們證明了在法人銀行開業後的1年裡滙豐在中國的迅速發展。
其他3家外資銀行在本地法人銀行開業後也經歷了快速的發展。
截至2007年年底,除了這4家銀行外,另有17家外資銀行先後獲得了法人營業執照,而且他們大部分都選擇將本地法人銀行的總部設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
在今日陸家嘴林立的高樓大廈中,就有滙豐大廈、花旗集團大廈以及新建的渣打銀行大廈。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歷史
早在20世紀20至30年代,上海外灘就已經聚集了眾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那時的黃浦江西岸被譽為“東方的華爾街”。當時的滙豐銀行總部——一座建於1923年的六層圓頂的建築——是當時外灘最引人注目的建築。如今,這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已成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所在地。
1847年,英國的麗如銀行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這是進入我國的第一家外資銀行。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向列強開啟了大門,對外貿易逐步活躍,英、美、日等國的銀行機構相繼進入我國。
截至1935年,共有53家外資銀行進入我國,並設有153處網點。
然而在抗日戰爭期間,外資銀行的大部分業務都因受到戰爭的影響而停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外資銀行都陸續撤出了中國。
直到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我國又重新拉開了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序幕。從個別城市到全國,從外幣業務到人民幣業務,從境外企業和外籍客戶再到本土客戶,銀行業市場逐步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
1979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後改名為日本國際合作銀行)獲得批准,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家外資銀行機構代表處。
兩年後,香港的南洋商業銀行獲准在深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