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懈努力。

劉偉玲/文

附錄

中國公民出境遊主要目的地

時間 國家/地區

1983 香港

1983 澳門

1988 泰國

1990 新加坡

馬來西亞

1992 菲律賓

1998 韓國

1999

澳大利亞(在北京、上海、廣州試行,2004年7月擴大到更多省、直轄市)

紐西蘭(在北京、上海、廣州試行,2004年7月擴大到更多省、直轄市)

2000

日本(在北京、上海、廣州試行,2004年9月擴大到更多省、直轄市)

越南

2002 埃及、土耳其、尼泊爾、印度尼西亞

2003 德國、印度、南非、巴基斯坦、古巴

2004 歐洲、非洲和亞洲的41個國家和地區

2005 俄羅斯、英國、巴西、智利、墨西哥、秘魯

2007 美國

信用卡——飛入尋常百姓家(1)

2002年,20歲的北京大學學生謝寧有幸被學校派到歐洲交流學習半年。這是他第一次出國,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新鮮。他打算利用暑假這個機會好好在歐洲玩一圈。不過令謝寧失望的是,他發現所有的歐洲酒店,不論是高檔的、經濟型的、還是專門為學生開設的青年旅社,都需要信用卡才能預定房間。那個時候,謝寧沒有信用卡;作為一個窮學生,他甚至連信用卡長什麼樣兒都不清楚。

這下可把謝寧害慘了。由於是旅遊旺季,又不能訂到酒店,到了晚上,謝寧只好在火車站熬通宵。有一天晚上實在熬不住了,他不得不心疼地花掉150美元才住進一家酒店。

“那次旅遊簡直太狼狽了。我第一次意識到,在現代社會里一張小小的卡片是那麼重要。可是那會兒在中國,大家都覺得只有有錢人或者拿高薪水的白領才能辦到信用卡。”如今的謝寧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不禁感慨道。

現在,很多中國人的錢包裡都已經有兩三張信用卡。不過提到謝寧6年前的經歷,許多人都頗有同感。

改革開放多年以來,中國信用卡的發展卻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直到2003年,信用卡在中國才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在過去5年裡,中國的信用卡髮卡數量每年都翻一番。現在,這張小小的卡片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在10年前,它還是大眾眼裡的“奢侈品”,只有少數富人和有身份的人才能擁有。

第一張信用卡

1978年的秋天,在中國銀行分管國際業務工作的張聯利接待了一位前來投訴的外國顧客。

“為什麼我的信用卡不能用?為什麼取不了錢?”這位來中國旅遊的美國人手裡舉著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十分焦急地質問張聯利。

這是張聯利第一次見到信用卡。“這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能當錢用呢?”張聯利非常好奇。

自1950年信用卡在美國誕生之後,這種作為電子支付工具的塑膠卡片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流行了。有一段時間,中國銀行的國際業務部每天都會接到外國遊客關於為什麼不開辦信用卡業務的投訴。

經過近1個月的調查,張聯利提筆寫了一篇幾千字的關於信用卡的報告,交給上級領導,並引起了重視。

幾個月之後,中國銀行決定先引入外國的信用卡。1979年,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首先同香港東亞銀行簽訂協議,開始代理東美信用卡業務,信用卡從此進入了中國。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國銀行分行先後同香港東亞銀行、滙豐銀行、麥加利銀行(渣打銀行前身)等髮卡機構簽訂了兌付信用卡協議書。

然而直到1985年,中國才發行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張信用卡。1985年3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銀行卡——“中銀卡”,這是我國第一張自主品牌的銀行卡,也是我國的第一張信用卡。此後,其他銀行也紛紛開始發行自主品牌的銀行卡。1987年,工商銀行廣州分行發行“紅棉卡”,兩年後發行“牡丹卡”;1990年,建設銀行發行“龍卡”;1991年,農業銀行發行“金穗卡”。

然而由於中國銀行體制落後,服務意識淡漠,而且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向來比較保守,信用卡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02年,各大銀行才對信用卡市場作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