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的四季自然景觀細心地濃縮在視線以內的範圍。主婦們還喜歡在室內的一角放上一個小花器,裡面插上院子裡或花盆中剪來的一兩根綠枝或是配上一枝淡淡的小花,樸實的淡雅,毫不造作,房間裡面因此而有了一份自然的柔和與芬芳。
日本人見面的問候語和會話的開場白都是關於天氣好壞和表現肌膚感受氣溫的言詞,往往這個時候,我們的表達就顯得很貧乏,既是因為掌握的語言詞彙不多,也是因為我們的感受不如他們那麼生動、細膩。
日本人寫信的格式,在開頭都是一段關於季節的語句,如1月的“晚冬甚寒”,2月的“梅花含苞待放”,3月的“陽春彼岸”,4月的“野山新綠”,5月的“藤花暮春”,6月的“梅雨初夏”,7月的“蟬聲嚴暑”,8月的“殘暑新涼”,9月的“爽秋初雁”,10月的“紅葉###”,11月的“深秋夜寒”,12月的“師走歲晚”。在我們來看這些都是詩人的情趣,而日本人在小學時就學習感受冷暖和春夏秋冬的表現方法。他們在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培養了對季節的敏銳和善感,透過自然景色寄託感情成了一個十分平常的習慣。女人們寫信或寫留言條都會非常用心地選用和季節時令相配的信紙信封,就連貼的郵票都會用和季節協調的圖案,讓收信人在開啟信封之前,在閱讀信文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季節的腳步聲,欣賞寫信人的情趣和品位。
日本人在飲食上特別在意“旬”的感覺,也就是食材的時令感。比如魚鮮類有春天的鰹,夏天的鰻,秋天的牡蠣,冬天的河豚;果菜類有春天的竹筍、草莓,夏天的玉米、茄子,秋天的柿子、紅薯和松菇,冬天的牛蒡和橘子。因為栽培技術和冷凍保管技術的發達,不分冬夏的食品使得超市的季節感已經淡漠,但是日本人還是習慣於“旬”的飲食習慣,主婦們還是會依照時令,讓餐桌上體現出季節的特色和風味。
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即使來日本這麼多年,我們還是很難像日本人那樣有意識地把季節的變化融合在生活中,在日本長大的孩子們卻會像日本人一樣重視每一個節氣應該吃的食品。到了“節分”,孩子們一邊撒著黃豆,一邊喊著“鬼出門,福進門”;如果柏葉糕不是男兒節那天買回家,他們會說吃的日子不對;到了夏天,他們會記住吃素面的次數,次數少了還覺得夏天的味道不足;月圓米團一定要拿到月光下吃;在12月30日,他們會在電視機前看“紅白歌會”,執著地等到新年的鐘聲敲過,吃完過年的蕎麥麵才覺得踏踏實實地從“去年”過到了“今年”。
日本民族把他們對大自然的敏感和依賴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也忠實地傳給了後代,甚至感化著我們這些外來文化的民族。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七夕節的祝願
7月7日,是日本的七夕節。據說七夕是公元700年左右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七夕是牛郎織女見面的日子,這在日本也廣為人知。當時人們為了祈求神靈,鎮除天災,將各種紙條連起來供奉天神。戰後,人們為了從戰爭的災害中振作起來,許多地方利用傳統節日,大規模地裝飾七夕節,以此來激發人們的生活熱情。日本廢除農曆之後,這個節日被改在了公曆7月7日。此時恰逢梅雨季節,星高月明的夜空不多,但日本特有的夏季景色會從這一天開始陸陸續續地呈現出來。
夏日傍晚的大街小巷演繹著一幕一幕只有夏天才會出現的特有風情。女孩子的夏日和服,竹梢上的短籤紙條,焰火晚會的夜空,社群的盆踴舞,盂蘭盆節的蓮花燈,這些都是夏天留給人們的記憶。
在日本,七夕是孩子們的節日。每年的這個時候到處都會飄蕩著《七夕節》的童聲合唱,人們也會隨著音樂想起兒時的童趣。這一天,孩子們把自己的願望寫在一張紙簽上,然後把這張紙籤系在竹枝上。據說在七夕把願望的短籤掛在竹枝上面,就能心想事成。竹枝上的紙籤任憑夏日和風嬉戲,那些美好的心願隨著熱氣升騰到寂靜的天宮,傳送到天神那裡。也許不論到了多大年齡,人們心中都不會泯滅美好的願望,都會祈求蒼天神靈保佑。所以,日本的七夕節,除了孩子之外,大人們也會跟孩子一起把自己的願望寫在五顏六色的紙簽上。
七夕這一天不像其他傳統節日那樣放假,但七夕特有的氣氛會出現在商店街、幼兒園、圖書館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被認為是依託神靈的竹枝高高豎起,幾米高的竹枝上掛滿了人們祈願的短籤紙條。學生們的祈願多半是關於考試升學的內容:“保佑我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我想在期末考試得100分”,“我想成為一名醫生”;孩子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