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石砌的高塔面前停住腳步。塔內建有螺旋形的樓梯,一直通向塔的頂層。這座寶塔建造得美奐美崙,與周圍的景色渾然一體,米啟爾遂決定對它手下留情,寶塔才得以倖免於難。但塔中陳設的無數藝術珍品,體積龐大無法搬運的悉數被毀,其餘的青銅器、罕見而珍貴的景泰藍以及所有值錢的物品,皆被掠走。
10月18日這一天時間不足以“完成搗毀圓明園的行動”,部隊當晚必須就地宿營。直到第二天日落時分,在縱火點燃了正大光明殿,並親眼看到屋頂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坍塌之後,部隊才動身返回營地。
返回營地的路上,郇和最後一次從已經變成一片焦土的圓明園中穿過。似乎在為這座皇家宮苑的毀滅致悼詞吧,他寫道: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了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只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併吞噬了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了一條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彷彿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
不過,羅伯特·郇和贊成英國人把毀滅圓明園當作復仇的手段:“‘下地獄’是人必須記取的嚴酷的道德定律。雖然我們對如此華美的建築被毀滅而深感痛心,但同時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興,因為這一擊打到了中國人的痛處,殺害我們可憐同胞的劊子手和幕後慫恿者,已經受到了我們的懲罰”。
礙於神職人員的諸項義務,姆吉牧師直到燒燬圓明園及其附屬園林的計劃執行到第二天時才來到現場。他對此行並不感到遺憾,美不勝收的景色令他讚歎不已。他毫不掩飾地說:“真是不虛此行!”他描繪那些罕見、精美和珍貴的物什,它們已存在了幾個世紀之久,此時尚未完全被大火吞沒,但已註定馬上遭到毀滅。這位英國聖公會牧師對耶穌會傳教士的建築和繪畫作品頗感興趣,在十七和十八世紀,耶穌會傳教士給圓明園的建設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他談到華麗的宮殿、精美的傢俱和藝術珍寶,“所有這一切都逃脫不了被毀的命運。”“都拿走吧,”他喊道,“再過半個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
。 想看書來
第二十章 火燒圓明園(3)
他看著普羅賓和範納手下的錫克兵搶奪玉器、地毯、景泰藍和禦寒衣物。他聽到米啟爾將軍下達命令,讓士兵們燒燬這群和那群建築,隨後就看到團團濃煙盤旋上升。那裡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殿宇,屋頂上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已有五十多處升起濃煙。濃煙形成一個個煙柱,煙柱又匯聚成一塊巨大的黑雲,遮住了太陽。重重黑雲的下方,那一座座代表著皇家氣派和奢華,“已經被時光所神化、因美麗而不朽的廟宇、宮殿、廳堂——假如時光能夠神化,假如美能使其不朽的話”——連同室內所有的文物,無一逃脫毀滅的命運。
面對這樣的大劫難,姆吉的內心會發生動搖嗎?“痛惜的悲傷攫住了你,你無能為力。這些數個世紀以來令無數人嚮往的宏偉建築,這些已經失傳的藝術才能和另一個時代風尚的實物見證,將來不會有任何人能親眼目睹了。你曾親眼看到一次,僅此一次而已,它們都死了,消失了,人類是無力重新創造它們的。”
長篇大論——抑或是滿紙胡言——寫到此處,神甫的眼前浮現出另一番情景:那就是兩天以前,步履沉重、悲傷肅穆的送葬隊伍,被害人質的棺材和棺材裡躺著的人……他的憤慨頓時完全改變了物件!他驚呼道:“你轉過身來,看著剛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廢墟,心中充滿了喜悅。你歡呼道:‘好啊,感謝上帝,我們終於讓中國人明白他們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假如還有一座建築要燒燬,你將是第一個擎起火把的人’。”
姆吉完全可以放心。現在還有好幾處建築需要縱火燒掉,特別是正大光明殿,要作為最後的燔祭。範納已經前去釋出命令。在返回的路上,牧師看到第60來復槍團和旁遮普團“馬不停蹄地到處放火,把放火的區域擴大到很遠處,幹得漂亮極了”,此刻只有正大光明殿還完好無損。然而頃刻間,它已被大火吞沒,房頂在震耳欲聾的轟響中頹然塌落。這位神甫的激動幾乎達到歇斯底里的地步,他要求把全部仍然站立的建築物悉數毀掉,比如宮殿的大門和周圍的幾個亭子。“一個都不留,是的,一個都不留。必須讓圓明園片瓦不存。現在,既然事已辦妥,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