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裡原先是生產隊的曬場。一年多前,曬場遷到村西的一個園子裡,老曬場就荒廢了。和曬場同時遷走的還有牛屋,以及牛屋裡養的五頭牛。無論是老曬場還是新曬場都在村子的一頭(老曬場在東邊,新曬場在西邊),離村子有一百多米遠。因而老陶家的房子(老牛屋)顯得孤零零的,加上沒有竹園的掩映,於初冬時節越發地荒涼了。

下放(8)

此刻,散落在屋前空地上的傢俱、物品開始從包裝裡拆出來,露出了它們的真面目。圍觀的村民很多,但很少有過來幫忙的。每拆出一件東西,都會在人群中引起一陣騷動。三餘人用老陶家人似懂非懂的當地話議論著,又是摸心口又是吐唾沫,如此表達驚奇的方式老陶家人也從沒有見過。婦女孩子則乍著膽子走過來,把每一件讓他們覺得新奇的東西摸了個夠,同時露出迷惑不解的表情。其中,最讓他們感興趣的是一筐煤球,這是老陶家人完全沒有料到的。

三餘人只燒柴草,煤炭屬於稀罕之物,何況這做得一般大小烏黑髮亮的煤球呢?他們自然是從未見過。這樣精緻的東西居然拿來燒,居然也能把飯燒熟,三餘人覺得不可思議。

由於三餘人表現出的驚訝,老陶家人不免對煤球刮目相看。的確,在眼下的環境中,煤球顯得那麼的突出,倒不是因為它們可以燒飯,而是因為顏色。它們是那麼的黑,在一片灰褐色調的鄉野中沒有一件東西能黑過它們,黑過這些煤球的。

一個孩子撿起一個煤球,投向不遠處的一棵光禿的小樹。煤球正中樹幹。陶馮氏大聲喝止了那孩子。小陶把碎裂的煤球撿回來,可那刺目的黑色已經留在樹幹上了。

第二件讓三餘人感到驚奇的東西是大衣櫥,它被從四五層包裝材料裡拆出來。每拆一層三餘人都會發出一陣感嘆,每拆一層下面還有一層。老陶家人如此慎重地對待這件東西讓三餘人感到很神秘。好在完*露後的衣櫥並沒有讓他們感到失望,甚至比拆開以前更令人驚奇了。

不是因為衣櫥高大,做工考究,也不是因為它是三餘人從未目睹過的事物,而是由於那面鏡子。此刻,它映照著眼前的田野。三餘人早已熟視無睹的田野,在這面鏡子裡完全不一樣了。還有那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鄉親,在鏡子裡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他們從兩邊包抄過來,向鏡子裡探頭探腦,就像那裡是一口井。後面的人開始起鬨,推搡著前面的人。前面的人則扭捏著,拉扯著身後的人。更多的人站在衣櫥的背後,那兒沒有鏡子。

漸漸的,他們有所適應,站在鏡子前面端詳起來。一面端詳,一面互相辱譎(三餘話,譏諷挖苦的意思)。

“你看你黑的,就像老陶家的煤球子一樣!”

“你多白啊,白得就像老陶家的鋼精鍋子,能照見人!”

就像他們從來不認識一樣。也難怪,煤球、鋼精鍋之類的東西三餘原本沒有,今天是第一次見識。老陶由衷地感嘆勞動人民真聰明,能活學活用。

大衣櫥在門前的空地上展覽了兩個多小時,直到天黑,這才抬進牛屋去。此後的一個多月裡,三餘人不斷地到老陶家來串門、參觀,主要是看大衣櫥,看大衣櫥前面的鏡子。來人中以婦女居多。她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穿著水藍色的大襟罩衫,梳頭時抹的水還沒有幹呢,有的髮際間還插著從小墩口代銷店裡買的塑膠髮卡。她們從不單獨來老陶家裡,總是結伴而行。有時候兩三人,有時候四五人,有時成群結隊,來到老陶家的鏡子前,推搡打鬧,笑得牙齦畢露。讓老陶沒有想到的是,這隻他和蘇群結婚時購置的衣櫥如今成了聯絡群眾的好幫手。後來他和蘇群商量,決定把衣櫥從臥室搬進堂屋(牛屋這時已隔成三間。一間為老陶和蘇群的臥室,一間陶文江和陶馮氏帶小陶住,中間的一間做堂屋),好隨時讓來訪的村上人看照個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下放(9)

一個叫九月子的十六七歲的少年在老陶家剛搬來時幫了不少忙,幹了不少雜活,自認為與老陶家的關係非同一般。他給了自己一個任務,就是把門,為老陶家把門。所有進入老陶家參觀的婦女都得經過九月子的允許。老陶雖然不悅,但也不好說什麼。一邊是需要籠絡的三餘群眾,一邊也是三餘鄉親(雖然只是個孩子),雙方都不可貿然得罪。

8

夜裡依然很冷。即使床上墊著厚厚的稻草,稻草上鋪了兩床棉花胎,身上壓著八斤重的棉被,老陶一家仍然暖和不過來。

那牛屋的牆上佈滿無數的縫隙,或大或小,或寬或窄。最大的縫隙小陶的手甚至可以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