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熱情書寫歌德的詩篇的青年詩人,他聖潔得愚蠢,愚蠢得輝煌!誠如凡‘高所說:“一切我所向著自然創作的,是栗子,從火中取出來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陽的人是背棄了神的人。”

海子死後,一禾稱他為“赤子”——一禾說得對,因為海子那些帶有自傳性質的詩篇中,我們的確能夠發現這樣一個海子:單純,敏銳,富於創造性;同時急躁,易於受到傷害,迷戀於荒涼的泥土,他所關心和堅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將在永恆的高度放射金輝的事物。這種關心和堅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業,儘管這事業他未及最終完成。他選擇我們去接替他。

當我最後一次走進他在昌平的住所為他整理遺物時,我聽到自己的心跳。我所熟悉的主人不在了,但那兩間房子裡到處保留著主人的性格。門廳裡迎面貼著一幅凡‘高油畫《阿爾療養院庭院》的印刷品。左邊房間裡一張地鋪擺在窗下,靠南牆的桌子上放著他從西藏揹回來的兩塊喇嘛教石頭浮雕和一本16、17世紀之交的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的畫冊。右邊房間裡沿西牆一排三個大書架——另一個書架靠在東牆——書架上放滿了書。屋內有兩張桌子,門邊的那張桌子上擺著主人生前珍愛的七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很顯然,在主人離去前這兩間屋子被打掃過:乾乾淨淨,像一座墳墓。

這就是海子從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環裡,後遷至城東頭政法大學新校址)。昌平小城西傍太行山餘脈,北倚燕山山脈的軍都山。這些山嶺不會知道,一個詩人每天面對著它們,寫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陽》、《弒》、《太陽‘彌賽亞》等一系列作品。在這裡,海子夢想著麥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遙遠的事物,海子生活在遙遠的事物之中,現在尤其如此。

代序二 懷念(2)

你可以嘲笑一個皇帝的富有,但你卻不能嘲笑一個詩人的貧窮。與夢想著天國,卻在大地上找到了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不同,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於他的偏頗。在他的房間裡,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腳踏車。在離開北京大學以後的這些年裡,他只看過一次電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改編的蘇聯電影《白痴》。除了兩次西藏之行和給學生們上課,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寫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點,整個上午睡覺,整個下午讀書,間或吃點東西,晚上7點以後繼續開始工作。然而海子卻不是一個生性內向的人,他會興高采烈地講他小時候如何在雨天裡光著屁股偷吃地裡的茭白,他會發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號,比如“從好到好”;他會告訴你老子是個瞎子,雷鋒是個大好人。

這個渴望飛翔的人註定要死於大地。但是誰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種飛翔,從而擺脫漫長的黑夜、根深蒂固的靈魂之苦,呼應黎明中彌賽亞洪亮的召喚?海子曾自稱為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腦海裡擠滿了幻象。不過他又與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不同。我們可以以《聖經》的兩卷書作比喻:海子的創作道路是從《新約》到《舊約》。《新約》是思想而《舊約》是行動,《新約》是腦袋而《舊約》是無頭英雄,《新約》是愛、是水,屬母性,而《舊約》是暴力、是火,屬父性,“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同於“一個人打你的右臉,你要把左臉也給他”,於是海子早期詩作中的人間少女後來變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國和荷馬,我不清楚是什麼使他在1987年寫作長詩《土地》時產生了這種轉變,但他的這種轉變一下子帶給了我們嶄新的天空和大地,海子期望著從抒情出發,經過敘事,到達史詩,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詩歌帝國:東起尼羅河,西達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陸。

至少對於我個人來講,要深入談論海子其人其詩,以及他作為一個象徵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歌與社會所產生的意義與影響,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海子一定看到和聽到了許多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驅之一。在一首有關蘭波的詩中海子稱這位法蘭西通靈者為“詩歌的烈士”,現在,孤獨、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這詩歌烈士的行列,出自他生命的預言成了他對自我的召喚,我們將受益於他生命和藝術的明朗和堅決,面對新世紀的曙光。

我和海子相識於1983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