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到黃仁宇作品對於中國的歷史研讀普及化而言,所具有的特別意義。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萬曆十五年》為發端,黃仁宇的著述在中國陸續問世。此後20多年來,它們為中國大眾的歷史研讀作出了獨佔鰲頭、無人取代的積極貢獻,為提升人們的歷史研讀質量,產生著廣泛深遠的有益影響。眾多的讀者因喜愛黃氏作品而愛戴黃氏其人。並且,在民間自發產生了所謂“黃學研究”,又把黃氏作品暱稱為“黃書”。從“黃書”的持續銷售量以及眾多讀者的感言、討論等等,可以看出黃仁宇在中國的讀者群中擁有著廣大的“粉絲”。一個歷史學專家及其著作,能受到如此廣泛持久的歡迎,一邊是眾多渴望研讀歷史,而不願做“史盲”的人們,一邊是一位能夠為他們提供閱讀良品,傳播歷史智識的專家,兩者之間達到如此相應的契合,這是在中國,任何時一個時候所未曾見過的。這也是中國閱讀史上一種稀有而令人欣慰的現象吧。
在2007年即將過去,2008年也就是黃仁宇90誕辰即將來臨之前,我們將他的零散於各處的著述加以編輯匯總,推出了《黃仁宇全集》。這應該是對黃仁宇先生的一種有著特別意義的紀念,同時,我們可以把這部全集看作是黃仁宇先生對廣大史學讀者的最後的總集的奉獻。對於中國的史學研讀的普及化,這部全集也還會起著它特有的積極作用。因此我想,這當然又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在《黃仁宇全集》出版之際,筆者還有另外一些話想說一說。
先說《黃仁宇全集》的構成及閱讀意義。這部全集共分十四卷,主要包括了黃仁宇的史學論著、歷史小說、通訊報道、隨筆和個人傳記等。透過全集的形式,一個人的經歷和中國大歷史的交融關係在此完整地躍然紙上,而它的內容包含著豐富寬廣的歷史敘述的價值。如有評論所言:“今日在世的歷史學家,大概沒有一個人在進入學院大牆前積累有那樣深厚的底層經歷,也沒有一個人能援引這些經歷為資源,在大牆內別開生面,創穫那樣多而且獨特的學術成果。”可以說,黃氏作品至少有著這樣兩大特點,一個是它形式上的超越專業的廣泛傳播性,使得比較專業的內容能夠讓非專業讀者喜聞樂見;另一個就是它內容上的豐富廣闊性,所有的文字涉及歷史與現實、個人與世界,展開了一幅生動的大歷史的畫卷,並體現著富有特點的見解與思考,而這也正是諸多不同層面的讀者可以從中找到各自收穫的價值所在。
再說說關於輿論對黃仁宇的評價。在黃仁宇的生前身後,他的著作一直被人們關注、議論著。讚譽褒揚有之,貶毀批評有之,甚至形成鮮明的對壘。這也就關係到怎麼看待出版他的全集的意義問題。而作為出版策劃編輯之一,筆者想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件事在這裡值得一提:那就是在2001年的1月6日,黃仁宇先生逝世1週年之際,在臺灣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辦了一場“與大歷史對話——黃仁宇研討會”。會上有8位學者作了長篇深入的評論發言,可以說,這場研討會開得別具特色,質量也是比較高的。
研討從上午9點到下午將近6點,是一場持續整天的開放性會議,現場由各界人士自由入內參與討論。8篇論文對“黃仁宇現象”的分析評價,既有肯定的,也有批評的,顯示了評論者認真細緻審慎的探討精神和學理觀點上相當的水準。由於篇幅所限,這裡不能對各篇觀點展開介紹,但可以把題目羅列於下,讀者可以從中感受些許研討指向和學術味道。
開頭是社會學家高承恕的專題演講:《從萬曆十五年到二OO一年》,回憶了自己閱讀黃史著作的震撼感受,以及治學中所受的長久的獲益。然後是8篇論文宣讀討論:《遙遠的現在——論黃仁宇的大歷史考察對中國與全球變遷有何意義》、《黃仁宇和他的大歷史》、《歷史的合理化及其仲裁——黃仁宇史學的性格與它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裡的位置》、《歷史、虛構與敘事論述——論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大歷史”的個人——黃仁宇史學中的緊張性》、《從小說成了清明上河圖——歷史學家黃仁宇與小說家李尉昂》、《當東方遇上西方——黃仁宇的現代化論述與西方歷史》、《“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者限制:審視明清中國市場與政府關係的演變》。
讓歷史的研讀來得更普及些(2)
這裡我想說明的是,第一,這場有規模和有水準的研討會,應該是比較集中典型地代表了兩岸輿論的多種看法。人們是在中國歷史的研究及學術文化承接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認真中肯地探討“黃仁宇現象”的重要意義,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