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全身功力用盡,此時已然油盡燈枯,那能抗衡,慘笑一聲:“好,好……厲害的掌力!”登時如一堆溼泥般癱了下來,一聲也沒哼出,便即斃命。

———————————————

【附一份李建成資料,若是認為李建成是庸碌無為之輩,那便是大錯特錯,李建成統一天下聽起來是否真的有那麼可笑?我覺得似乎並不很好笑!】

【資料:李建成的軍事才華是否能與其弟李世民相提並論,缺乏可供論證的證據因此,我覺得不能草率的認定。但有樣一定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李建成絕不是軍事白痴。這至少有兩件事例可以證明。

一是太原起兵,李建成是作為左軍大都督,統領左軍。有兩件事可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華。一是諫李淵退兵一事。這是記載於當中。這一記載應該是正確的,至少對於李建成的行為是客觀的(對李淵的頌揚另當別論),因為溫大雅是李淵之臣,退一步說,他與李世民的關係更為親近,因此他沒必要為李建成塗脂抹粉(李建成就算是皇太子,地位高於李世民,但也畢竟不是皇帝)。這一史料的儲存,客觀上為我們留下了對李建成軍事才華的判定的一個證據。

二是攻克長安。是李建成的部下率先攻入長安城這一點是沒錯的。李建成對攻克長安一定是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這不是從李建成來論證的,恰恰是從李世民來論證的。因為在李世民的功勞簿上有太多的戰功,卻偏偏沒有攻克長安這一條。如果李世民是攻打長安的指揮者,或者是指揮者之一,就一定會在史書上大書特書。但卻沒有。李世民是勝利者,而且不是合法的勝利者,他難道會隱瞞自己的戰功嗎?似乎是不大可能的。那麼理由只有一條,那就是李世民在攻克長安這一過程中並沒有發揮決定性的關鍵作用。那麼,是不是建成的功勞就一定是第一位的呢?雖然不能這樣說,但李建成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這一點應該是無疑的吧。

三是平定劉黑闥殘部發揮了政治政治才華。

李建成既然有軍事才幹,那麼為什麼在武德年間幾乎沒有再出徵呢?在我看來,原因有二。一是一國之儲君不宜帶兵,這是常理。如果說別的反王是什麼人都上,甚至還御駕親征了呢,李建成為什麼就不能帶兵出征了呢?這不難理解。李氏出身於關隴貴族,對於宗法觀念的看重程度是其他反王所不能相比的。另外,李淵不僅只有建成一個兒子呀,他還有一個如此能征善戰的二兒子,在父子兄弟還和睦的時候,他沒有理由要派太子親涉險境呀。因此。李建成在武德年間的不出徵並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呀。

至於李建成與李世民在軍事才華上的比較,對於李建成而言是失之公允的。作為在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他的功績是無法傳之於後世的。因此這不是放在同一基準上的比較。當然,說建成有軍事才幹並不是貶低李世民。他們二者之間並不是矛盾的。不能說,認為建成有才幹就是貶低李世民,而稱讚李世民的軍事才華也不應該透過貶低李建成來實現。只能說這二者之間不能作為相互驗證。

雖然史書皆記載劉黑闥經過世民的打擊,再次復出聲勢已經大不如前。可是這些經過粉飾修改的歷史,常常是前後矛盾的。試想,如果劉真的已經元氣大損,“破亡之餘,眾不盈萬。”如此不堪一擊的話,在劉第二次起兵圍攻山東時,怎麼瀛州刺史馬匡武竟城陷被殺;貝州刺史許善護“全軍皆沒”;擁有三萬精兵的河北道行軍總管淮陽壯王李道玄“軍敗,為黑闥所殺”;能征慣戰的副將史萬寶“勒兵將戰,士卒皆無鬥志,軍遂大潰,萬寶逃歸”;握有重兵的洺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棄城西走”;滄州刺史程大買“為黑闥所迫,棄城走”;領軍大將軍,幷州總管齊王元吉“畏黑闥兵強,不敢進”……?這一系列的事實,說明劉第二次起兵,聲勢非但不減,反而較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世民的第一次平定,苦戰數月,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付戰死,出了極大代價,方才得勝。可是他又在當地採取高壓政策,“其魁黨皆懸名處死,妻子系虜”。結果沒多久,劉黑闥又再捲土重來。這次建成帶兵前往鎮壓,採取了和世民完全不同的作戰方針,利用當地百姓渴望和平,厭惡戰爭的心理,在屢敗低軍的同時,對叛軍採取“獲俘皆撫遣之”的懷柔政策,讓俘虜們回去宣傳“褫而甲還鄉里,若妻子獲者,既已釋”。從來使“百姓欣悅”,一舉分化瓦解敵軍。前後僅用兩個月。

從此也可以看出,世民建成兄弟的才幹很可能在伯仲之間,性格上的區別,才是他們決定性的不同。世民剛烈張揚,建成則顯得更加仁德文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