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世紀造成肆意破壞、駭人聽聞的殘暴和死亡的戰爭,我們應得到一個和平與安寧的世界。然而,純粹是為了“爭奪國內的自然資源和稅款”,一小撮強權者對美國政府施加了強大的影響(在先發制人政策形成時)。無論對美國來說,還是對全世界人民來說,這都是一場悲劇。
朝鮮核危機(1)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佈成功地進行了地下核試驗。這條訊息使國際社會為之一震。布什總統在華盛頓宣稱,朝鮮的宣告是一種挑釁,是無法接受的,朝鮮的行為“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了威脅”,並且要求安理會“立即作出反應”。①
在朝鮮發表宣告之前,美國國務卿賴斯就已經對朝鮮發出威脅:
如果朝鮮為試驗核武器而製造產品裝置,將被視為“一種挑釁行為”。這種行為會使朝鮮半島的形勢發生本質變化。②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核武器的國家,也是唯一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到20世紀末,美國已經擁有萬枚核彈頭,每枚核彈頭的威力至少相當於50萬噸TNT炸藥。與二戰結束前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原子彈相比,每枚核彈頭的威力大概是它們的25~30倍。③
為了便於操作,遠端核武器必須安裝在洲際導彈上。由於研發這種導彈的成本很高,所以像朝鮮這種貧困國家的研製過程會非常緩慢,並且朝鮮的導彈研製還處於初期階段。對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任何領導人來說,即使能夠完全掌握這些武器,挑戰或攻擊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事國家都無異於自殺。顯然,朝鮮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它的核武器研製僅僅出於防禦的目的。
布什政府提出的另一論據是維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完整性。然而,透過對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以及同意與印度進行核合作,布什政府早已將這個條約和核不擴散拋置腦後。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都在秘密研製核武器,而印度擁有核武器,違背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對美國政府的信譽來說,更具有破壞性的是它宣佈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和研製新的核武器。
另外,布什政府拒絕與朝鮮直接進行雙邊談判,要求朝鮮進行政權更迭,把朝鮮視為“邪惡軸心”的一部分,進而使朝鮮半島的核形勢進一步複雜化。這使人相信,美國其實無意解決這一爭端,而是另有所圖,例如為它在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服務。
在朝鮮核試驗進行四天後,西蒙?提斯多爾(Simon Tisdall)在英國《衛報》上發表文章披露說,恰恰是美國破壞了已經達成的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協議。提斯多爾認為,在12個月以前由中國斡旋達成的一項協議中,朝鮮“承諾放棄核武器,停止現有的核計劃,重新加入2003年曾經退出的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作為回報,美國要停止對朝鮮的一切敵視行為,包括摘掉朝鮮“邪惡軸心”的標籤,消除政權更迭的威脅,尊重朝鮮領土完整,恢復雙方關係正常化,為朝鮮建設用於和平目的的輕水核反應堆提供援助。①
然而,這個協定剛剛簽訂不久,美國財務部就對澳門一家銀行採取行動,因為它為朝鮮的假鈔和其他“犯罪活動”進行洗錢。美國此舉使整個亞洲銀行系統發生震動,幾周內,朝鮮的“合法貿易基本停止了”。這對朝鮮造成了嚴重打擊,並面臨著金融制裁。朝鮮藉此宣佈,在美國取消對它的所有制裁之前,朝鮮不會展開任何進一步的談判。①然而,布什總統仍然堅持認為,是朝鮮違背了裁軍協定,並且平壤要對這次危機負全責。①如果美國無意解決朝鮮核問題,那麼人們想知道,它製造這個重大的國際爭端的真正目的何在?它在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利益又是什麼?
朝鮮核危機(2)
美國政府對待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器的立場或許可以揭示其政策或戰略決策,同時給捲入朝鮮核問題的各方提供寶貴的教訓。四十多年前,中國引爆了它的第一顆原子彈。而在此一年半前,肯尼迪總統和他的顧問試圖與蘇聯進行聯合軍事行動,炸燬中國的核設施。據肯尼迪總統稱:“20世紀60年代最大的事件,也許就是中國引爆了核武器。”①他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亞瑟?克羅克(Arthur Krock)說:“中國必定會研製原子彈,而一旦中國研製成功,整個東南亞將會倒向中國的共產主義者。”①因此,為了阻止中國核武器的發展,肯尼迪花費了大量時間與蘇聯達成了一個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3年1月初,在迎接法國文化部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e Malraux)的宴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