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的教化指導之音。
聶平本來是看不明這些古老儒道的文字,不過在金炎的意念傳授,使得他一下就學會這門文字語言。
讀書明智,一條條儒家天道至理的詮釋,頓時使得聶平智慧通達,靈魂清明純淨,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道理,先是理解到諸多人事物的本質,再者便是對‘道’,對修煉之道,神通道術的一種理解。
儒道,便是仁義之道,包容之道。在儒道之中,各種神通沒有屬性之隔,陰陽之阻,關鍵只在於相互之間的理解,就如人一樣,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理解,找到相互共存的那一個點,方能把各種各樣的人和睦融洽的在一起,而修煉之道也同樣如此。
《大儒之仁》可以說是為聶平量身而作的一樣,一是聶平在俗世中對儒家學說的深刻體會感悟作基礎,二是聶平如今的心境,率性,自由,認清真我,真我如一,這與儒道之仁,理解大道,包容一切的奧義極為相近,兩者一拍即合。
“記憶中,人類修士修煉這部《大儒之仁》,都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研究積累,可怎麼聶平的修煉進境怎麼會如此之快,只是剛剛學習,就直逼小成之境!”此刻,銀炎也消停下來,靜靜的呆在金炎旁邊,‘看’到聶平深處的變化,也不禁發出驚訝之聲。
“不知道!”金炎淡然道,語氣中卻也帶著一絲驚訝,“或許他天生就該是修煉此道之人,可惜,雖然這部《大儒之仁》屬於儒道中的至高秘典之一,但也僅僅只是一門心法秘典,而我們的記憶中也沒有關於此道的修行之法,神通道術,不然,聶平如今轉修‘儒道’,成就絕對是不可限量!”
早在不知道在多少個歲月,多少個紀元前,‘儒道’已經消失,所有的修行之法,神通道術幾乎都已經不復存在,這一部《大儒之仁》可以說是碩果僅存了。
大儒之道,乃人之道,就連金炎也不知道,這一部僅僅只是一門心法的《大儒之仁》,竟然成為聶平日後踏上最終至高之道的起點。
、、、、、、
聶平自然不知道金炎銀炎對他的評議,他只是一味的浸沉在那種智慧清明,通達明悟的快感之中。
如此看似很簡單,很顯淺,實際上卻是深奧無比,變化無窮,耗一世之力,也未必能把這一本薄薄的心法理解透徹。金炎說聶平天生就該修煉‘儒道’,卻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達到大成圓滿之境,聶平如今也只能說是略窺一二,只屬小成之境,不過這已經是極為驚人的速度,之後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沉澱。
《大儒之仁》這門儒道心法並不像聶平以往修煉的神通秘典,其中並沒有講述任何的修煉法門,也沒有元氣怎樣執行,如何溝通天地元氣等等之類的方法,而只是單單教導修煉者如何去理解‘道’,如何去剖析,瞭解‘道’之真諦。
聶平對《大儒之仁》的領悟已經達小成之境,卻不像修煉一般的神通道術,體內的法力元氣沒有絲毫的提升,不過靈魂,意識,卻是再一次產生了質的蛻變,隱約間好似顯生出一層薄而堅韌的‘力’之薄膜,而這‘力’,便是‘智力’,一種無形無質,說不清道不明,卻又是世間所有的‘力’之中至高的存在,統領萬力,強大無比。
智力的強大,是一種無形的強大,不過修煉《大儒之仁》也非盡是無形。隨著聶平對《大儒之仁》中禪述的‘道’感悟的加深,泥丸宮,意識之海中那顆如小型太陽一般淡金色的‘元丹’之上,便逐漸顯現出一道紫金之色,由一個個古老儒道文字組成的圓形環帶,紫金環帶之上的每一個儒道文字都包含著對於天地之道的一種理解,無數的儒道文字便組成一條條大道之詩篇文明,一股無形的儒道之力直接作用在‘元丹’,乃至全身元氣之上,使其生出一種微妙的變化。
好好一會,聶平睜開雙眼,從儒道的領悟中恢復過來。修成《大儒之仁》雖然沒有令聶平的力量產生任何的變化,但靈魂,氣質上去是又一次的昇華,一股濃濃的儒道之氣,浩然正氣從他的身上散發出來,驅散世間一切邪氣歪風,意志堅定不動,永遠保持真我。
(連續的勞累,狀態不太好,這章寫得有點亂,希望各位朋友見諒!)
………【第八十四章 魔功】………
理解一切,包容所有,其前題是必須要保持真我本性,從自身為圓點出發,否則就會變成隨波逐流,迷失自我,最終只會墮入魔道,萬劫不復。
聶平本就擁有一顆正面所有情緒意識的心,瞭解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本質,從而達到真我的心境,這與大儒之道,仁之道的理論不謀而合。聶平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