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定都拉薩,修建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八廓街因此形成。同時,它也是拉薩最著名的商業街,相當於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勸業場、上海的南京路、廣州的北京路、香港的銅鑼灣……在這裡,遊人們可以淘到西藏最有特色的紀念品,像藏飾、藏香、藏靴、藏帽、藏袍、藏刀、唐卡、銅佛、轉經筒、酥油燈、經幡旗、經文、念珠、貢香、卡墊、氆氌、皮囊、青稞酒、甜茶、奶渣、風乾肉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來自蒙古、克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特色商品。
因為我們去得比較早,很多商鋪都剛剛開張,時常會看到一些攤主手裡握著一把錢拍打著貨攤上的商品。我感到很奇怪。後來問了一個攤主才知道,這是他們一個古老的習俗,藏商會給予每天第一位顧客和最後一位顧客特別的優惠,而且還要用從第一位買主那收來的錢拍打攤子上的商品,以表示要招財進寶。
在藏族人眼中,作為商業街、購物街的八廓街,其商業價值遠不如它的另一重含義來得重要:它是藏族傳統的轉經之路,是藏族人民心中的一條“聖路”。
拉薩傳統的轉經路有三條:環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殿一週為小轉,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週為中轉,稱為“帕廓”,八廓街就是帕廓”的音譯;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大轉,大約有十公里,稱為“林廓”。此三條轉經路,都以供奉在大昭寺內的佛祖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為中心。所以,在這條街上漫步,隨時都能看見轉經人手持大大小小的轉經筒,一邊走一邊搖動著,刻著經文的經筒隨著腳步有節奏地轉動著。還有那些虔誠的朝聖者,朝著大昭寺方向,一路磕著等身長頭,護手板滑過路面,發出“刷刷”的聲音。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年邁的老者,有稚嫩的孩童。他們在這西藏最繁華的商業街頭,展示著他們精神的充盈和意志的強韌。經歷了千年滄桑的石板路已被人體磨擦得光滑發亮,一塵不染,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深深的凹痕。
沐浴在日光之城獨特的金色陽光之下,踏著古老的石板路,沿著轉經路,順時針慢慢行走,穿梭於磕著等身長頭的朝拜者、修行的僧侶、巡邏計程車兵、盛裝打扮的藏族少女、盤著英雄結的強壯粗獷的康巴漢子、身穿傳統長袍的尼泊爾商人、裝扮怪異的街頭藝人等各種膚色的遊人之中。
街道兩邊飄揚著五色的經幡;形態各異的瑪尼堆隨處可見;瀰漫在空氣中的嫋嫋桑煙,散發著舒適的清香;插著風馬旗的傳統藏式民居、寺廟金色的屋頂、金色轉經筒、大大小小的喇嘛廟、清真寺、酒館、店鋪錯落其間;古老的街道格局、原始的藏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方式,賦予了這條街道獨特的風情。都說八廓街保留了拉薩古城的原有風貌,在這裡,商業活動和修煉佛法並存,古老與現代交錯,恍若時光錯位。只有置身其中,親自領略這部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傳承的力量。
我們在一座兩層高的小樓前停了下來,看到許多人在那裡留影,感覺很奇怪。這座小樓看起來非常普通,難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正巧遇到一個旅遊團過來,身穿民族服裝的藏族導遊正在向遊人介紹這裡,便湊過去聽。原來這座小樓叫“曲結頗章”,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法王宮”,是吐蕃一代雄主松贊干布在修建大昭寺之前,為自己修建的一個簡樸的行宮,也是八廓街上的第一座建築,已經佇立在這裡一千多年了,代表著拉薩歷史的開始。
“歷經千餘年的風雨滄桑還能儲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了不起啊!”我不由得讚歎道。
“是啊,這裡除了這個八廓北街24號的牌子,基本保留了當年的原貌。”帥哥導遊並沒有因為我的加塞而不高興,反而露出熱情的笑容,一口潔白的牙齒都可以去做牙膏廣告了。
離開曲結頗章,沒走多遠,就看見在一片開闊的小廣場上佇立著一座白塔,四周香火繚繞,許多人圍著白塔焚香膜拜。一位香客告訴我們,這座白塔敬的是財神,保佑著八廓街的生意人生意平安興旺。我也趕緊拜一拜,希望回去後能儘快找一個工作,自食其力,不再做 “啃老族”。
“沒關係,你還有我呢,沒錢的話我可以養你呀!”劉朗笑嘻嘻地說。
“呸呸呸,壞的不靈,好的靈,財神老爺,他童言無忌,你不要在意,一定要保佑我呀,我要是發了財,一定拿去做慈善……”我趕緊雙手合十,雙眼緊閉,唸唸有詞道,可不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