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擁有議政權,行政權分給七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內閣擁有“議票”之權,換句話說,一切政事,彙集到了內閣,諸宰相聯合六部尚書,一一對各種文書奏章給予意見。最後連同原奏請文書一起送皇帝審批。
這樣的話,其實王上(皇帝)勤政,可一一閱讀,批示,不勤政,就靠內閣就可以運轉了,這其實是宰相大權的擴大,在場的人都清楚的很。
在制度上,就已經規定,關係到天下的政事。正常途徑就是內閣議票,皇帝硃批,這才是正式的旨意,不經過內閣就釋出地旨意,多半是私事,恩旨,或者無關重要的事情,稱為中旨。
否則的話,內閣就可以駁回。也就是說,不先經過內閣討論的中旨只是皇帝個人意見。隨意性大,容易出錯,內閣可以封還中旨。
當然,王上(皇帝)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三封之後,還要下達,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只是這樣一來,對皇帝的輿論壓力就很大了。
再說“七部”,是吏、戶、禮、兵、刑、工、商七部,這七部並不屬於內閣管轄,而是直屬於王上(皇帝),內閣無權任免,但是政事上卻是半統帥地位。
別覺得皇帝的權力受到限制了,事實上,駁回皇帝聖旨的事情,自秦、漢、隋唐、宋、明,都是制度,直到清朝皇帝才真正獨斷乾坤,朱元璋地例子是罕例,而這種制度,也有利整個國家的運轉秩序。
內閣中,執政平章事,為正二品,參政平章事,為正三品,各部尚書,為正三品。
在地方上,先建郡縣二級,郡太守正五品,縣令正七品上下。
“諸卿沒有意見吧?”
“臣等無異意。”在場的人都說著。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此制執行,李播加執政平章事,虞綽、魏徵、李百藥、魯妙子,你等四人,加參政平章事,只是這時,人數太少,你等先兼著各部職事。”張宣凝神態雍容的放下茶盅,淡然的說著:“先生為吏部尚書,虞綽為禮部尚書,魏徵為刑部尚書,李百藥為戶部尚書,魯妙子為工部尚書,兵部和商部,先不設尚書,我當以劉子翊為兵部侍郎,而商部待
“臣等無異意。”在場的人都沒有意見。
張宣凝神采過人的目光轉過諸人的面上,點頭說著:“如此,大體上中央也可運轉了,以後自然慢慢補充,各郡也要設太守,你等推薦名單上來,先生,這就拜託於你了。”
李播恭敬說著:“臣等領命。”
其實,他以前一直獨攬政事,現在雖然名分規定他仍舊是第一首相,但是實際上權利已經被分割,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再這樣下去,很明顯會導致君臣之間的衝突了,無論怎麼樣小心翼翼也無可避免。
現在樣一來,倒反而是好事,而權力地平穩建立和鞏固,也使新生政權過了最關鍵的第一關,這也是因為在場的人,都是官員或者世家,都知道進退,如果是農民起義,就這第一步,不起清洗和內鬥才怪。
張宣凝發出笑聲,說著:“好,孤非常高興。先生,登基稱王典禮,籌備的怎麼樣了?”
“王上,已經籌備完畢,一月一日,必可登基,只是這月來,附近小股軍隊,紛紛來投。分為數百支,人數竟然達到了十八萬之多,還請王上示下,怎麼樣處置。”
聲勢大盛後,出現如河入海的投靠潮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年杜伏威盛時,就曾經有過,記得歷史上。林士宏本來在明年就稱帝,也同樣有十幾萬人投靠,不過,相比於李閥一戰取長安,關中數十郡數百縣一起投靠,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不管怎麼樣,這是好事,但是如果處置不當,又成為了大禍事,張宣凝說著:“這些人等。雖是賊軍,但是能夠轉戰,其中多有核心,熟知鄉里,不可小看,你下去清點。先進行第一批挑選。”
“選其十五歲以上,四十以下之人,為兵數,再按照兵數,授予各首領官職,按照我制,各級官職有其親兵數額,命這等人,可自行挑選心腹而充之,其它兵員。全部統一分拆整編,訓練之後再給予組軍。”
一下子全部打散了,是不可能地事情,會來投靠的人寒心,但是完全不這樣又不行,會導致良次不齊,失了戰鬥力,而且也使軍中一開始就過於私軍化,因此折中地方法是唯一的道路。如果再不肯,也就寧可敵對不肯收編了。
強如瓦崗軍。盛時百萬,一敗就是土崩瓦解,這其實也是因為無法統一整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