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的手掌輕輕碰一下(1)

張藝謀說自己喜歡錶現形式上的極端,其實也就是強調他對錶現形式的追求。他對形式執著精神,整個電影圈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和他相提並論。

張藝謀的第一次戀愛,也與形式有著極大的關係。

中學時,張藝謀讀的是西安市第三十中學,在這裡,他的繪畫能力得到了老師的重視,讓他負責班上的黑板報。

張藝謀在繪畫方面無師自通,有一件事最能說明他當時的水平。“文革”開始時,張藝謀只是一名16歲的初中生,那時大街小巷貼滿了毛主席像。張藝謀別出心裁,自己動手畫了10張毛主席像,貼在自己家的門上。畫毛主席像可不是一般水平的人能夠完成的,如果他畫得不像,他父親張秉鈞絕對不敢往牆上貼,何況還是貼在自家門上,過往來人能夠看得一清二楚。張藝謀對此也頗為自負,覺得自己這一能力在班上無人能敵。

但是,很快班上就有一位女生向他挑戰了,這位女生名叫肖華,是一名轉學生。

肖華的父親是北京大興縣黃村人,母親是河北安新縣白洋淀人,兩人先後到北京上大學,相識並且相愛,後來被分配到第一野戰軍並隨軍入川,輾轉到達西安。

1951年肖華出生時,父母還沒有轉業,部隊實行供給制,她由國家出資僱人撫養。肖華的弟弟出生後,父母便將肖華送到北京外婆家。小學快畢業時,父母曾想將她接回西安,可她不想離開已經熟悉的環境。直到1965年,肖華也不知怎麼的,突然下定決心回到出生地。僅僅一個多星期,她便辦完了戶口和轉學手續,獨自一人乘火車前往西安。

肖華在北京讀的是六年制中學,已經讀完初一,到西安應該上初二。母親開始給她找了所五年制中學,如果她去上初二,擔心課程跟不上,再讀一個初一,她又不願意。於是,最終選擇了西安市第三十中學,肖華就這樣和張藝謀成了同學。

按照肖華自己的話說:“我相貌平平,又不大愛講話,一開始總以為班上沒人注意到我。”

事實肯定不是這樣。肖華來自北京,那裡是祖國的首都,她的到來給這所學校帶來的衝擊還是挺大的。這種衝擊既來自肖華那一口京片子,也來自肖華的穿衣打扮和當地女孩完全不一樣。

“後來漸漸地發現,每到老師提問我的時候,班上就特別的安靜。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大家有新鮮感,好奇;二是同學們愛聽我說話的聲音,愛聽京腔。伴隨著這個發現,使我產生了一種莫大的孤獨感。因為剛來新學校我本來就膽怯,不愛回答問題,害怕在眾人面前講話;意識到有這麼多人專注地聽我發言,就更加拘謹了。雖然這個學校要求同學們在課堂上講普通話,但課後更多的時間大家都操陝西話和河南話,我卻聽不太懂,所以更沒人和我談得來。”肖華的這些話非常謙虛,但不難看出,她成了同學們關注的焦點。這種關注更多是來自班裡的男生,在這些孩子們眼裡,她肯定不會是“相貌平平”。

肖華引起張藝謀注意,是從老師安排她參與班上出牆報的工作開始的。班主任組織了一個小組,她和張藝謀都是其中的成員。原來在這個小組中張藝謀顯得特別自信,他認定整個班上沒有人在這方面能夠超越自己,不料肖華第一次交出的兩張畫就把張藝謀震住了。

肖華說:“一次老師找了我們幾個同學,佈置辦專欄,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分配每個人畫兩幅畫。當專欄貼出來時,我畫的那兩幅畫明顯地超過了其他同學,同學們議論紛紛,我表面不露聲色,心中得意得很。真想大聲告訴他們:‘我從小學起就為全校和班裡辦壁報、辦專欄,一兩幅畫算什麼呢!’”

這兩幅畫讓張藝謀產生了一些極其特別的想法:一方面,他從來都沒想過竟然會有人在繪畫方面超越自己;另一方面,肖華的繪畫竟然引起了同學們的特別關注,也讓他有絲絲醋意。他覺得這個女孩非常特別,目光開始更多地投向她。

肖華承認:“幾乎在同時,我也注意到了張藝謀。在我和同學們熟悉以後,我和班上所有的同學都交談過,唯獨沒有和他單獨面對面地講過話。在他面前我感到心慌、不自然,所以儘量避免和他打照面,更不敢主動和他搭話。我發現他也是這樣,每當我和別人說話時,他常常藉故逗留在一旁,正像他和別人交談時,我不由得支起耳朵聽一樣。彼此都感覺到了對方,又不想讓對方發現。”

在她的手掌輕輕碰一下(2)

其實,張藝謀有好幾次想方設法主動接近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