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張紙。日曆上載有每天必須誦讀的《聖經》章節;那張紙的一面是耶穌和羊羔的畫像,另一面則是一段框有紅線的祈禱詞,讀《聖經》之前,必須先誦讀這段祈禱詞。
每天晚上,菲利普總是儘快地脫衣服,以便趕在氣燈熄滅之前完成這套繁文縟節。充斥在《聖經》裡的有關殘忍奸詐、忘恩負義、卑鄙陰險、欺騙狡詐的故事,他都不加批判,堅信不疑,總是刻苦誦讀。閱讀中,那些假如出現在周圍的現實生活中定會使他心驚肉跳的種種行為,他竟不加評論地讓它們在腦際一掠而過,因為那是在上帝的直接授意下乾的惡行。聖經會的辦法是交替頌讀《新約》和《舊約》的篇章。一天晚上,他偶爾看到耶穌基督的這樣一段話:
“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①
①《新約全書》的《馬太福音》第21章、第22章。
當時,菲利普只一閱而過,這段話並沒有給他留下特別的印象。但是,兩三天後的禮拜天,駐校的大教堂牧師會會員恰巧也選了這一段作為佈道的內容,可他就是想聽也聽不到,因為皇家公學的學生都坐在唱詩班席上,佈道壇設在教堂交叉甬道的拐角。因此,佈道人幾乎背向著他們。距離太遠,佈道人需有一副好嗓子,還要精通演講技巧,才能讓坐在唱詩班的孩子們聽清楚。長期以來,挑選坎特伯雷的牧師會會員,是根據他們的學問,而不是根據他們適應大教堂演講的才能。但這段道文,也許剛讀過不久,菲利普聽得特別清楚。這段話似乎突然成了個人的請求。佈道過程中,他都在思考這些話。晚上睡覺時,他翻開福音書,又找到了這段經文。雖然對書本上的東西他深信不疑,但他已懂得,聖經上白紙黑字講得很清楚的事往往卻神秘地意味著另一回事。學校裡沒有一個他樂意請教的人,所以這個問題他一直記在心裡,直到聖誕節假日返上機會他才提出來。有一天吃過晚飯,剛做完禱告,凱里太太像往常一樣,正清點著瑪麗·安端進來的雞蛋,並在蛋上標明日期。菲利普站在桌邊,假裝若無其事地翻看《聖經》。
“威廉伯伯,這一段話果真是這個意思嗎?”
他用指頭指著這段經文,好像是無意中翻到似的。
凱里先生抬起頭來,從眼鏡框上方望過去。他正拿著《布萊克斯特伯爾時報》在壁爐前烘烤,時報是新送到的,油墨未乾,牧師在閱讀前總要先烤上十幾分鍾。
“哪一段?”他問道。
“喏,說是隻要有信心,就能把大山搬掉。”
“如果《聖經》上這麼說,那準沒有錯,菲利普。”凱里太太柔聲地說,把餐具籃提了起來。
菲利普望著伯伯,等他的回答。
“那是信心問題。”伯父說。
“你的意思是說,只要你真的相信能把大山搬掉,就能搬嗎?”
“承蒙上帝的恩惠。”牧師說。
“好了,菲利普,向你伯伯道晚安吧。”路易莎伯母說,“你又不是打算今晚去搬大山,是吧?”
菲利普讓伯伯在額角上吻了一下,便走在凱里太太的前面上樓去了。他想打聽的,現在打聽到了。小屋很冷。穿著睡衣凍得他直打哆嗦。他總是想,越是在不舒服的情況下禱告,就越能博得上帝的歡心。那冰冷的手腳不就是對萬能的上帝的奉獻嗎?今晚,他跪下來,雙手捂臉,竭力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讓那隻畸形腳完好無缺。他想,比起搬掉大山來,這一要求當然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上帝願意,就能辦到。況且,他完全有足夠的信心。次日清晨,以同樣的祈求結束了禱告後,他確定了一個出現奇蹟的日期。
“啊,大慈大悲的上帝,如果這是你的旨意,那就賜我返校的前一天晚上,讓我的腳完好吧!”
他喜歡讓這一請求變成一個公式。在牧師禱告完畢,還跪在地上的片刻,他又在餐室裡重複了一遍。傍晚他又說了一遍。睡覺之前,穿上睡衣,渾身發抖,他又再說一遍。他堅信不移。就這一回,他熱切地盼望假期早日結束。一想起當自己一步三級地飛奔下樓,伯父該會多麼驚訝時,他竟暗自笑了。
早飯後,他還要和路易莎伯母趕著上街買一雙新靴子,返校時好讓同學們目瞪口呆。
“喂,凱里,你的腳怎麼好啦?”
“是啊,已經好啦!”他將漫不經心地回答,好像這是世界上天經地義的事似的。
他將能踢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