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8部分

突,無骸不露。”

檄文又具體指出曹操曾經親自組織和指揮盜發梁孝王陵墓:“(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

這篇文字成為古來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

曹操曾經對陳琳此文中對於他祖上行為的揭露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取預設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是事實。

“那些盜墓小說都是真的嗎?”藤軼問道。

劉宇浩笑著搖搖頭,說道:“那都是傳說,現實世界怎麼可能發生那些事,倒是好多大人物都幹過盜墓的事是真的。”

從古城西安西行,經過著名的灞橋,臨近臨潼時,可以看到大路南側一座高大的土丘。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雖然歷經兩千多年風雨剝蝕,面對渭水平原,依然顯示著雄奇的氣勢。秦始皇陵工程繁巨,據說動用工役多至70萬人,而陵墓的防盜設計,如銅槨、機弩等,也見於司馬遷的記載。

入葬時,出於防盜動機,甚至處死宮人,活埋工匠以保密,殺害施工人員和葬事勞務人員數以萬計。這樣一座特殊的陵墓自然引起史家和文士的關注,長期以來,秦始皇陵是否曾經被盜,眾說不一,已經成為千古疑案。

第1052章 海底怪物

盜墓,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晉人皇甫謐曾經說:“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墓也。”

如果進行盜墓動機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到最為普遍的是出於“物利”,就是對於“豐財”的追求。其次則為“怨仇”,發墓被看作對墓主個人的懲罰方式、對墓主家族的懲罰方式,戰爭中的盜墓行為,也被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征服的手段。

發墓動機的心理因素又有第三種,就是“象徵”。《三國志》注引《漢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