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國師三國(五七)

袁紹聞聽此言勃然大怒,將頭盔摔在地上,大呼道:“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苟活!”隨即率眾軍士齊心死戰。

不得不說,袁紹雖然為人毛病多多,但是膽氣一項卻是不輸於人的。當初敢拔劍對持董卓的、滿朝文武也沒有幾人。

因為袁紹的拼死抵抗,上下齊心,趙雲一時間竟衝突不入,不久以後顏良引軍來到,兩路並殺。趙雲見大勢已去,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回到界橋。

袁紹驅兵大進,復趕過橋,雙方軍兵落水死者,不計其數。

袁紹得此大勝,一馬當先,一路追趕公孫瓚,不到五里,忽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

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

這三人獨鬥呂布,天下誰人不知?袁紹一時間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忙撥馬而逃,眾人拼死命抵擋劉、關、張,將其死救過橋。

公孫瓚亦收軍歸寨。劉備、關羽、張飛來到公孫瓚面前,與公孫瓚見禮,公孫瓚心有餘悸道:“若非玄德遠來救我,我恐怕要命喪於此。”隨即教趙雲與眾人相見。

玄德初見趙雲,不知為何忽然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甚相敬愛,聽說他已經投奔公孫瓚麾下,竟有一股不捨之心。當夜劉備怎樣宴酒結交趙雲我們略過不提。

卻說袁紹輸了一陣以後,便堅守不出。兩軍竟然相拒了足有月餘,有人來長安將此情形報知董卓。

董卓急忙召李儒商議。

李儒沉吟了一下,對董卓道:“袁紹與公孫瓚,均當今豪傑。現在磐河廝殺月餘、也沒有奈何得了對方,恐怕已經兵無戰心;之所以還不退兵,不過要一臉面而已。太師不如假天子之詔,差人前往調解之。二人感德,必順應太師之詔。等此事達與天下……哼哼,天下就知此二人已承認‘太師的詔書’乃天子之詔。到那時無論此二人接此詔書是真心還是假意,周圍‘那些忠於漢室的諸侯’必恨惡他們……呵呵,十九路諸侯失此二人,看他們還如何聯合對付我等。”

董卓聞言點頭道:“善。”次日便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帶詔前去調解。

二人來至河北,袁紹出迎於百里之外,親自跪拜奉詔。次日,二人至公孫瓚營宣諭,公孫瓚領旨,隨即遣使者致書於袁紹,兩人互相講和。

二人見事情辦成,便回京覆命去了。公孫瓚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為平原相。

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

趙雲嘆道:“某前些時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竟然聽從董卓逆賊之詔書,呵……可見其亦袁紹等輩耳!”

玄德不好接這個話茬,畢竟公孫瓚於他有恩,只說:“公且屈身事之,他日再來相見。”說罷,二人灑淚而別。

卻說袁術在南陽,聞袁紹新得冀州,便遣使來求馬千匹。袁紹推脫不給,袁術大怒。自此兄弟不睦。隨即袁術又遣使往荊州,問劉表借糧二十萬,劉表亦不給。袁術又大恨,便密遣人遺書於孫堅。

其書大概是說:“前者劉表截你去路,乃我兄袁本初之謀也。今本初又與劉景生(劉表的字)私議欲襲擊江東。公可速速興兵討伐劉表,我為公擋住袁本初,興兵討伐之,此二仇可報。倒時候公取荊州,我取冀州,豈不美哉!”

不得不說袁術就是一攪屎棍,到處撩閒,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主兒。

孫堅得到此書後,想起劉表對自己的欺凌,心道:“劉表昔日斷我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便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等商議。

程普道:“袁術多詐,此言不可信。”

孫堅冷笑了一聲道:“我也沒有指望他,我自憑己力報仇,他相不相助都無妨!”

程普聞言點點頭。黃蓋、韓當見狀皆無異議。

攻打劉表的策略定下後,孫堅便差黃蓋先來江邊安排戰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剋日興師。

此事被江中細作探知,來報劉表。劉表大驚失色,急聚文武將士商議。

蒯良道:“主公不必憂慮。可令黃祖領江夏之兵為前部,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在江面之上,安能用武乎?”

劉表然之,即刻令黃祖準備,他隨後起大軍相助。

卻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