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4部分

了爭搶一口清水而互相搏鬥,甚至不惜殺人喝血,爆發了無數恐怖而又殘酷的死亡悲劇……

最後,從北非踏上旅途的人之中,只有大約三分之一成功地走完了這條悲壯悽慘的絕命逃亡之路

※※※※※※※※※※※※※※※※※※※※※※※※

當北非西部的盟軍,在向南橫穿沙漠的旅途中艱難跋涉之際,北非東部的盟軍,同樣也在槍林彈雨和飛沙走石之中進行著他們的沙漠之旅,不過並非是南下進入黑非洲雨林,而是向東前往亞洲——因為在的黎波里以東,那一帶的撒哈拉沙漠變得更加寬闊,而且在沙漠腹地幾乎沒有綠洲,而且由於深處內陸,沙漠風暴更加強烈,哪怕是土生土長的柏柏爾人部族,也很難成功向南走過沙漠,更別提人生地不熟的西方白人了。

於是,五角大樓命令集結在昔蘭尼加(班加西)的盟軍向東挺進,沿著海岸進入叛亂之中的埃及,會合突出重圍的埃及駐軍,然後放棄埃及,沿著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的舊路,撤退到耶路撒冷一帶。

這條路線早在羅馬帝國時代之前,就已經是人煙繁茂的商路,因此並沒有什麼自然險阻。唯一的麻煩在於蘇聯人的轟炸和埃及游擊隊的騷擾。不過蘇聯人如今正在跟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展開血戰,沒有多少餘力可以投放到埃及。而埃及人的戰鬥力……從埃及豔后的時代開始也就是那麼回事兒。所以,在丟下了數千條性命作為代價之後,大約二十萬盟軍和僑民還是成功撤到了耶路撒冷,贏得了一段時間的喘息之機。

依靠著這批撤退到西亞的美英盟軍,還有出境增援的伊朗軍隊和沙特軍隊,以及潰逃出境的土耳其軍隊,合計約六十萬人的作戰兵力,自從三戰以來,先是放棄義大利半島,從駐歐美軍司令變成駐非美軍司令,最近又被趕出非洲,再次變成中東美軍司令的艾森豪威爾,總算是有了跟蘇聯人繼續周旋的資本。

雖然這些部隊的質量參差不齊,重灌備更是所剩無幾,內部還有著一大堆的矛盾,但艾森豪威爾充分發揮了他擅長統籌安排、協調關係的天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這六十萬烏合之眾重新梳理了一遍,組成兩個規模相當的軍事集團——摩蘇爾集團軍群和耶路撒冷集團軍群。每個集團軍群各有三十萬人。經過一番政治博弈,最終決定由伊朗國王巴列維二世擔任摩蘇爾集團軍群名義上的司令官,而耶路撒冷集團軍群則由艾森豪威爾親自指揮,以應對即將從北方和西方向兩河流域壓來的社會主義陣營紅色浪潮。

然而,即使是剛剛從西點軍校畢業的見習參謀,也能看出這樣的佈防策略實在是很有問題——摩蘇爾集團軍群主要由沙特軍隊、土耳其軍隊、伊朗軍隊和伊拉克本地軍隊組成,戰鬥低劣、裝備落後不說,內部的宗教矛盾民族衝突更是一大堆,巴列維二世國王也不是什麼有魄力的雄主,能不能壓下軍中的各個山頭,建立一套至少可以運轉的指揮體系,目前看來都還非常難說……就是這麼一幫戰鬥力堪憂的雜牌嘍囉,既無兵力優勢也無制空權,卻要正面應對從亞美尼亞壓過來的蘇聯紅軍主力,實在是很難讓人看好他們的前途。

更要命的是,如果蘇聯人懶得多事,直接丟一堆原子彈過來,這個貌似牛皮哄哄的重兵集團鐵定完蛋。而且,蘇軍還有可能渡過裡海,在伊朗北部登陸……這樣的話,摩蘇爾集團軍群甚至都有不戰自潰的危險。

耶路撒冷集團軍群的情況好一點,這地方目前距離蘇聯紅軍還較為遙遠,有著足夠的戰略緩衝空間和備戰時間,主要的基幹兵力都是正牌美軍和英軍,雖然基本丟光了包括汽車和坦克在內的一切重灌備,但重建指揮體系還是比較容易的,在就地挖戰壕防守的時候,應當也能發揮出較好的戰術水平。

而且,作為世界性的宗教聖地,蘇聯人不顧一切對耶路撒冷丟原子彈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但問題是,對於耶路撒冷集團軍群的三十萬部隊來說,如何維持補給線卻是一個大問題。在眼下這會兒,以色列南部埃特拉港和約旦的亞喀巴港都還不存在,整個紅海北岸,除了剛剛捱了一枚核彈的蘇伊士港之外,基本都是一片荒蕪。除非用一兩年的時間修建港口和公路,否則美軍根本無法從紅海向耶路撒冷輸送物資。

目前,艾森豪威爾是讓美國的自由輪和勝利輪船隊在巴士拉港卸貨,然後裝上卡車,向西越過整個約旦沙漠,才能越過約旦河和死海,最終抵達耶路撒冷郊外。或者更加不惜成本低讓運輸機群組織空運……如此漫長而坎坷的補給線,最多隻能勉強維持彈藥的供給,至於糧食和服被,就只能讓三十萬盟軍在耶路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