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3部分

累下來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實在煞是駭人,起義的訊號剛一打出,成千上萬的追隨者就自備軍械糧草前來投奔,眨眼間就席捲孟加拉省,控制了人口稠密的恆河三角洲,之後又繼續向著恆河上游進軍,奪取了比哈爾省,兵鋒直逼德里城下,聲勢一時無兩……反而把錢德拉。鮑斯這個當時的正牌國大黨主席給擠得站不住腳,實際上只能控制西海岸的幾個省份和土邦。

截止到1946年春天的時候,南亞次大陸的局勢大體如下:英國派駐的印度總督韋維爾元帥,手裡只剩下一萬多雜牌軍和一座被四面包圍的孤城德里。甘地和尼赫魯征服了德里以東的整個恆河平原,掌握著印度傳統上最精華的核心腹地。穆盟首領真納控制著印度河流域,國大黨主席鮑斯控制著印度西南沿海的孟買省、大半個馬德拉斯省和錫蘭島,錫克人控制著東邊的小半個旁遮普省。在日本方面的協調下,真納、鮑斯和錫克人三方實際結盟,隔著英軍控制的首府德里,與印度東部的甘地…尼赫魯集團隱隱對峙。

然後,在稱霸東印度和西印度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之間,還夾雜了一大堆的土邦王公和自立為王的軍閥土匪,以及從北面的喜馬拉雅山壓下來,前鋒同樣打到了德里郊外的尼泊爾人。

※※※※※※※※※※※※※※※※※※※

在管理殖民地的方針上,英國人是典型的只要利潤不管人民。在保證利潤的情況下,英國人非常願意把實際的治權交給當地的土著勢力,以降低殖民地的維持成本。所以,當英國人統治印度後,並沒有去侵犯這些土邦王公的根本利益,而是與這些土邦王公簽定了條約:各土邦王公必須承認英國為他們的君主國,願意接受英國派來的副王(一般兼任印度總督)為印度最高執政者,同意副王控制印度的國防和外交大權。在這個前提下,英國同意保留他們土邦王公的地位,允許他們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自治的權利。

由此可見,英國人並沒有把民主理念帶給印度,如果它真想把自由和人權送給印度人民,那麼它首先就應取消這些封建統治的土邦制度,取消土邦王公的特權。但是,它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與土邦王公們簽訂了協定,以法律形式承認了這些土邦和王公們的合法地位。由此可見,殖民主義者的真正用心何在。

所以,若認為是英國人給印度送去了先進的思想,英國人給印度輸送了革命的理想,英國給印度送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如果有人這樣認為,那麼,這隻能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

於是,在英國統治印度以後,印度事實上可說是成了兩個印度,一個是以新德里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另一個是由五百六十五個土邦組成的印度,這些土邦王公依然作為世襲的、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統治著印度三分之一的領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各個土邦之間的狀況千差萬別,某些富饒的土邦,比如海德拉巴和克什米爾,其面積與人口幾乎與歐洲列強不相上下,王公的宮殿裡堆滿了價值連城的稀世珠寶。但也有一些貧窮的土邦,疆土狹小得僅僅相當於一座公園,王公的家產微薄到近乎乞丐,只能住在破舊的馬廄內。

總體而言,印度各土邦的王公們,無論是富有者或者貧寒者,無論是篤信宗教者或者驕奢淫逸者,無論是**沒落者或者開明進步者,無一例外地對英國忠誠不二,效盡犬馬之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他們都為英國慷慨解囊,流血犧牲。甚至組織、裝備、訓練了數支遠征軍,在米字旗的指引下,廝殺於各個戰場。

即使是到了英屬印度殖民地崩潰瓦解的過程之中,印度傳統土邦王公的造反態度也並不積極,其中相當一部分王公,甚至為大英帝國忠心耿耿地奮戰到了最後一刻,直至被鮑斯的印度國民軍打到兵敗國滅。剩下一些王公也是在無奈之下擁兵自重,或是投靠相對寬容的甘地一方,或是自立為王,暫時觀望。

事實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大英帝國的軍旗,能夠有朝一日重新在南亞次大陸的土地上飄揚。

——雖然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錢德拉。鮑斯和他領導的國大黨激進派,在鎮壓土邦王公的手腕上遠遠不能跟俄國布林什維克相比,充其量也就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廢藩置縣”、“四民平等”那個等級。具體來說就是廢除種姓制度、沒收不合作王公的土地、發展工業化等等。但對於這些思想境界多半還停留在封建農奴時代的印度土邦王公來說,這就已經是好像魔鬼一般大逆不道的行為了。

更別提在革命戰爭的動盪之中,即使是發動戰爭的國大黨,也根本控制不住混亂的社會秩序。很多出身草根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