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意。眼不外視而內照,則魂在肝而不從眼漏;耳不聞聲而返聽,則精在腎而不從耳漏;鼻不嗅味而調息,則魄在肺而不從鼻漏;口不開言而塞兌,則念在脾而不從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則神在心而不從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攢簇在坤位,則獨修無漏矣。
九、論採藥
藥者何物,吾身元氣是也。元氣行乎氣血之中,而耳能聽,目能視,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氣生之也,所以強名其氣曰“命”,而心有神,強名曰“性”,神氣交,性命合,故曰“雙修”,工夫只在一“雙”字,心火上炎,腎水下漏,便不雙也,故修性兼修命也。雙修之道無他,不過取腎中之氣,以合心中之神耳。
採氣之訣:脊骨二十一節,自下而上,七節之旁,兩腎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時後,一陽初生,身中元氣,從尾閭**,自下而上,卻行到腎。兩腎中間有一竅,正七節之中,元氣從此而出,衝動陽關。所以人睡到半夜子時之後,外腎陽舉。陽不自舉,內腎竅中之氣發出而外腎舉也。當其內腎陽氣將到外腎之時,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閉口,調息綿綿,存想兩腎中間,若有氣從此出,此氣即謂之鉛,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餘方睡。腎絡連心,下動上應,一月之間,覺兩腎中間氣動而出,只因起坐,寂然不動之中,復以*採之,yu罷不能,yu解不釋,此氣不得順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順於凡母則成胎,逆受靈母則成丹。外腎不舉,便是陽氣不行之驗。不採之採,是名為採,而所謂煉精化氣者也。
又人吃五穀諸味,濁化為渣,清化為津,津又化為陰精,陰精不煉,便作怪想yu。只用丹田自然之風,吹動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火蒸,自然化氣而上騰,蒸透一身關竅,是為煉陰精而化真氣也。
十、論交媾
既覺腎水上升,便以心氣下降。心氣謂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龍。心氣下降,則水火迎合,心腎二氣,自然jiao媾,即身中夫婦也。以意為媒,用意勾,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謂jiao媾,只心腎二氣,迴圈於心下腎上之間,玄門指為洞fang。迴圈百遍,jiao媾數足,自然落於黃庭(下丹田)相迎。無夜不jiao媾,夜夜落黃庭,則夜夜元氣凝聚。常人以之延壽,玄門以之修煉,皆藉此氣為丹頭也。
十一、論河車
元氣積聚丹田,上無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閭,由尾閭而夾脊、而玉枕、而泥丸,則背後氣通也。前降之氣,愈引後升之氣,上而復下,下而覆上,玄門所謂“河車運轉”、“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者也,總之是任督二脈通。任起中極之下,上至咽喉,屬陰脈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鵲橋,屬陽脈之海,二脈通,則百脈皆通。又曰“皆在心內運天經”,“天經”即二脈也,“晝夜存之可長生”也。
運轉之後,復落黃庭,自覺黃庭內有氣存焉,以心常常照顧,所謂心息相依,又謂凝神入氣**者此也。行住坐臥,照顧不移,神氣自凝,一氣既歸中,鼻中氣自微,所謂“調息要調真息息”者此也。
十二、論採真陽之氣
丹道當夜氣之未失,但凝神聚氣,端坐片時,少焉神氣歸根,自然無中生有,漸凝漸聚,生出一團陽氣。聞至人調息養性之訣,無非精氣通身,煉一身之陰氣而已。
若於寂然不動之中,復有動機,即如法採之,此時更加觀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個月時候,或靜坐時,或睡醒時,覺腹中有沖和之氣,升撞不定,此真陽之氣動也。即用微意,採此真陽之氣,引到頂上正路中,所謂“倒行逆施,以能升頂”者此也。復自頂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閭關。前後數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氣常自周流矣。
十三、論合日月真氣
又曰:能奪天地之真氣,可以長生。法可早晨於高處,向日靜坐,存想太陽包羅吾身,連身化為太陽。無思無yu,混混沌沌,天地之氣漸漸歸於吾身。
亦可二六時中只向日,如日在東,眼則向東,日在西,眼則向西。總是吾身與太陽相抱,輪轉不息,方能得之。
合月之氣亦然。
十四、論接天地之氣
然凝一之久,又復周流迴圈不已。鼻息之氣接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從鼻入,接著腎中之祖氣,與之混合一運。此人之氣而漸與天地合,以為後來煉氣化神張本,補益吾鑿喪之真氣,所謂“竹破以竹補”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氣,真氣已足,自然化神,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