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般漢人不可信,甚至就連同那些個漢人大臣也不可能,若是有漢臣在這裡沒準聽來卻有點刺心,可這說的卻是實話。
“萬歲,漢臣不可信,咱們現在也得用,要不然,就憑著咱們這麼些滿人,想守住大清國的天下是萬萬不能的!”
文祥在一旁為“漢臣”說了一句“公道話”
“無論是曾國藩也好,趙子玉也罷,他們都是皇上的臣子,也算是為朝廷盡心盡力,多少總有些漢人有良心!”
“光有良心還不行!”
奕站起身來,走出了東暖閣,桂良和文祥二人便這麼尾隨在他的身後。今天天陰得很重,不過卻沒有雨,這時奕遙遙一指著北方說道:
“你們說,若是有一天,咱們出了這京城,去了滿洲,那些個漢人能放過咱們滿人嗎?”
皇上的這番話,讓桂良和文祥兩人無不是連垂頭,這話,誰都不敢說。回滿洲?無論是對桂良或者文祥來說,他們早就將京城視為自己的家鄉,至於滿洲……鬼知道那裡是什麼模樣!
“還記得明朝的永是誰用弓弦絞下的嗎?”
自然是吳三桂,提及此事,奕的話聲略微一沉。
“崇禎對吳家可謂恩重如山,可吳三桂又豈能念及些許皇恩?咱們對漢人有恩,可別忘了在漢人的眼裡頭,咱們還是滿人,到時候,若是天下大勢如此,保不齊,今天的忠臣裡,就會出個吳三桂來!”
“皇上……”
不等桂元說話,奕便伸手阻止了他。
“桂元,朕知道,若是想平定這漢逆,就必須要用漢臣,即便是他們再不可靠,也要用他們。可,可朕不甘心啊!不甘心大清國的天下,毀在漢臣的手裡……”
(您的每一個訂閱、推薦、對於《鐵血宏圖》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援,拜謝!《鐵血宏圖》小說群:150536833,歡迎書友加入,一起討論劇情!!)(未完待續。。)
第437章 蜀中(第一更)
秋風瑟瑟,卷落了樹上的枯葉,這幾日,忽然颳起了西北風,北風唿嘯,雖不過是晚秋,卻已是寒意逼人,天地間盡是一片蕭瑟景象。
這天氣,這時節,再加上這不時傳來的訊息,只讓這成都城裡更顯得幾分蕭瑟。
大清國是怎麼了?
在成都許多人都在這麼問,有時候人做奴才做慣了,也就習以為然了,或許滿清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人看,或許他們也知道滿清從未把他們視為人,但是他們卻依然習慣了滿清的統治,習慣了腦袋後面的辮子。兩百多年前,千百萬漢人寧可死也不剃頭,而現在對於許多漢人來說,他們早就將辮子視為習慣。甚至自我催眠道“這是咱大清國氣度”。
當奴隸習慣了奴役之後,他更願意為奴,而不是為人。
但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都可以稱之為識時務的“俊傑”,尤其是在滿清兩百多年的奴役下,大多數漢人的骨氣早就被屠刀屠盡了、殺絕了,也正因如此,官也好,民也罷,都變成了識時務的“俊傑”。
對於滿清而言,這自然是個好事,大家都楊了識時務的“俊傑”,自然也就會識時務,從而不再對他們的殖民奴役說“不”,這恐怕就是滿清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了透過精神上的控制,幾乎從根本上摧毀一個民族的希望。
可,滿清同樣也很難想到,他們透過屠殺、文字獄、刪改古書,篡改明史等方式營造的“盛世和謝之景”,在另一方面卻又變成了他們的催命符。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同樣在“俊傑”和“忠臣”之間搖擺著。
非但不顯其名的普通官吏如此,即便是身為四川總督的王慶雲此時同樣也是心神不定,身為四川總督的他在過去的幾年間,一直可以用提心吊膽來形容,一方面他既擔心湖北的漢軍打過來,另一方面又要鎮壓四川本地的民變,雖說官府的團練幾經加強,可是他卻非常清楚,四川的團練根本就不是漢軍的對手。
“……雖說四川有天險可依,可是那所謂的川道之險,又豈能阻擋得了漢軍進攻,樂一,若是漢軍打到這成都,你又當如何?做清朝之忠臣?”
唇角微微一揚,趙得銘嘲諷道。
“可在大清朝的眼裡,這漢臣是信不過的,小弟之所以從翰林院掛冠而去,就是因為那些個滿人,現在根本就像是防賊一般的防著咱們漢人,兩百多年了,那些滿人壓根就沒有把咱們當成自己人,樂一,你以為你縱是想做了滿人的忠臣,滿人的朝廷又豈會信得過你?”
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