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為《魔獸世界》揭除這個黑鍋。
分析一:示威發生在《魔獸世界》中,所以“暴民”都是玩家?
讓輿論最容易將“網路暴民”和魔獸玩家聯絡在一起並畫上等號的,就是“銅須門”中發生在遊戲裡的一個轟動性群體事件,即事發後在《魔獸世界》中出現了大批1級的小號聯盟,他們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組建了幾百人的公會“守望慰問團”,在虛擬世界中以靜坐、*、謾罵、自殺等形式集體聲討守望者公會會長銅須。可問題是,如果這群人全部是由魔獸玩家組成的,他們何必臨時申請一大堆1級的賬號呢?直接用自己原本的賬號就可以*和抗議了。原因很簡單,大多數1級賬號都並非真正的魔獸玩家,而是網路上游浮的好事者臨時殺入遊戲世界之中而已。他們只是為了來發洩不滿,而不是來遊戲,所以也就只有1級。
因為在虛擬的遊戲世界中出現了示威,所以當現實世界中出現了“網路暴民”的恐嚇與騷擾時,很多人就很自然地將“網路暴民”和遊戲玩家聯絡在了一起。可真相只有一個,就是在遊戲中出現的示威者大多數並不是魔獸玩家——網路暴民≠魔獸玩家。
分析二:偷情發生在《魔獸世界》中,所以它很“黃”?
可事實證明,這件事並沒有真正發生過。銅須很無辜,受此牽連的人一樣無辜。而且,一件莫須有的事情是無法證明《魔獸世界》是誕生偷情事件的溫床的。退一萬步說,就算真的有偷情事件,也是在現實世界裡算不上新聞的故事。翻開在鳳姐口中知名的社科類刊物《知音》、《家庭》,裡面更加聳人聽聞的故事比比皆是,KTV、歌廳、舞廳乃至網上聊天中更甚。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把雙刃劍,一味地用一兩個典型特例去否定一切,未免以偏概全了。照這樣分析,最好也別改革開放了,因為改革開放之前的某些事,比現在純潔得多。
再說,《魔獸世界》中的人物造型都很卡通,談不上性感,更談不上黃色,實在無法和黃色、暴力聯絡在一起。就算真有偷情,或是用*換裝備這類的事情,也不是遊戲內容本身的問題。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國內一些網路遊戲廠商在推廣其遊戲的時候,使用了一些“很黃很暴力”的宣傳手法。比如,一些網遊總是明裡暗裡宣傳自己是“*的溫床”;一些網頁遊戲用所謂“108后妃等你來上”之類的話語*玩家;一些遊戲每隔幾天就爆出一些所謂的“美女玩家”,以基本上只遮住關鍵部位的類似《花花公子》、《太陽報》三版女郎的方式來宣傳遊戲,以求提高知名度。結果這一切都讓世人誤以為網路遊戲是一個黃色、下流的虛擬世界。不用調查研究,不用深入遊戲,就已經形成了這樣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順延的思維也灌輸到了他們對《魔獸世界》的認識中。
網路暴民≠魔獸玩家(2)
還是毛主席那句老話說得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先去調查一下吧!不過小心,別自己也“沉迷”進去“吸”了“毒”啊!當然,這裡也不排除很多批評者一邊批評,一邊盯著別人家的“菜地”,準備去“偷菜”。
分析三:《魔獸世界》宣揚暴力和殺戮?
然而,一些掌握了話語權的“社會賢達”卻一再對媒體表示,以《魔獸世界》為代表的網路遊戲都是暴力的殺戮場。我不否認在遊戲中存在暴力的一面,但凡是MMORPG,都會有戰鬥元素存在其中,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鬥,也同樣會出現在虛擬世界之中。
這些“社會賢達”們自己沒有玩過《魔獸世界》,因此他們沒看見魔獸中的人物造型其實並不那麼可怕,甚至還有點可愛,也不知道魔獸並不強調個人的橫衝直闖,而是希望玩家協同作戰,共同克服強敵。比如,面目猙獰的副本Boss對團隊協作的過分苛求甚至到了變態的地步,其實這完全可以視作是一種拓展訓練。
有媒體曾經報道過美軍利用《魔獸世界》的副本戰來培訓團隊精神、一些西方國家的中小學也透過《魔獸世界》來增強同學之間的友情的新聞。當然,一些“權威人士”也承認遊戲增進了團隊精神和凝聚力,不過他們用了另外一個詞彙——團伙。“團伙性,比如打怪,一個人是打不贏的,一定要達到相當的人數一起打才行”。“團隊精神”和“團結”的概念被換成“團伙性”,立刻從褒義詞或中性詞變身成了貶義詞,直接讓人透過慣性思維認識到團伙性必將導致犯罪—— 一般提到有組織的犯罪才叫“團伙”。中國的文字如此巧妙,就如同“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這兩個詞,換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