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朱光祖這兩句話,一共才十八個字,譚富英念得京白流利,爽脆響堂,馬上臺下報以熱烈掌聲。可見他對非本工戲,都能念出氣氛來,能說他不會念白嗎?
為什麼他平常不這麼力爭上游呢?當然有原因,下文再談。
譚富英常演戲目,前文已經詳談了,都是傳統老戲,唯有他唱《借東風》,是不得體的敗筆。
三國戲的劇本,創自清末三慶班的盧勝奎(外號“盧臺子”),他編了幾十本,完全按照《三國演義》,題目《鼎峙春秋》,每年在進臘月以後才演,直演到封箱,每天接著演,有如現在電視的連續劇。老戲迷趨之若鶩,每天必連線著看,因為場子、穿插、唱做唸白的扣子,的確編得好。但是隻有《群英會》,沒有《借東風》,借風情節只一表而過。現在大家所見到的《借東風》裡,諸葛亮所唱“學天書(後改“習天術”)玄妙法,猶如(陰陽)反掌”〔二黃倒板〕,下接〔回龍〕,和大段〔二黃原板〕的詞兒和腔兒,是蕭長華根據《雍涼關》裡孔明的腔兒,給馬連良改編的創新之作。馬連良又細加琢磨、改進,《借東風》這一場唱紅了,風行南北,全國仿效,凡是老生唱《借東風》的,都宗馬派唱法,而馬連良每到外碼頭打泡,或回北平第一次唱,必貼《借東風》,因為這是他的代表作。
奚嘯伯、李盛藻等這些老生,因為他們學馬派,可以唱《借東風》;譚富英既然以譚派正宗自居,唱傳統老戲,可以唱《群英會》呀,為什麼唱《借東風》呢?因為“借風”那一段的唱腔,馬派已成定型,觀眾也印象深刻,像“觀瞻四方”、“望江北”、“從東而降”,你不唱馬腔就不像這出戏了,譚富英唱時也照舊馬腔不誤,這不是失掉自己的風格嗎?其實,他只唱魯肅,到“打蓋”為止的《群英會》,很合適。因為魯肅是老實人,王鳳卿扮得最像,譚富英也是老實相。馬連良扮相,一臉的聰明、瀟灑,扮孔明合適;扮起魯肅來,給人一種“假老實”,或“裝老實”的印象。所以譚富英扮魯肅是很好,一定要後孔明帶《借風》而趨時,就失卻本身立場了。楊寶森就不唱《借東風》,連《群英會》都很少貼,就是能保持餘派的格局。
四、 受制於譚小培
現在的影星、歌星們,往往背後有“星媽”,或少數的“星爸”,為女兒們(沒有為兒子的)料理事務。有的從旁輔助,有的操縱一切。
從前娛樂界沒有影歌星,只有國劇演員,人皆稱為“老闆”。楊小樓就是“楊老闆”,梅蘭芳就是“梅老闆”。民國十幾年起,改稱為“藝員”了,以示雅馴、尊敬。但這是文字上;口語還是稱“老闆”,甚至現在少數人還是這麼稱謂。演員們的業務,未成年的,或剛出道的,由師父安排,如唱什麼戲?搭那個班?如何“談公事”(講酬勞)等。稍成點名的,就由“經勵科”(即經紀人)給代辦一切了,很少由家長代為料理業務的,即使父子都系演員,也是如此。
譚富英其人其事(7)
過去北方梨園界有兩份父子兵,以“老老闆”和“小老闆”著稱。一份兒是李永利、李萬春父子,一份兒就是譚小培、譚富英父子。
李永利是名武淨,年輕時享譽南方。生子李萬春以後,逐漸減少登臺,以課子(李萬春、桐春),教授(藍月春)為務。萬春剛開始演戲時,當然由李永利為他操持一切。李萬春成名很早,十五六歲就大紅了,二十二歲起就自己挑班了。他為人精明強幹,擅詞令,會交際,從此“老老闆”就逐漸減少管事,只管在後臺說說戲。後來就連說戲都不管了,樂得自己當老封君享清福,一切都交由“小老闆”自主了。
譚小培這個人,“控制慾”極強。北平老家庭的家規是尊重家長的,譚鑫培活著的時候,雖然譚富英是他兒子,卻要聽祖父的,所以學戲入富連成的決定,都是由老譚做主。老譚死後,譚富英已經入了富連成,因為有“關書”(即入學契約)的規定,譚富英的學戲、唱戲,生活起居,一切要聽科班的,家長沒有表示意見的餘地,譚小培也沒有機會過“管兒子”的癮。前文談過,譚富英剛一出科,譚小培便迫不及待地,第二天就辭班把孩子帶回去了,並非為立刻唱戲賺錢,而是為了他要“行使家長權”。從譚富英出科第二天起,譚小培便把他兒子控制在手;經過搭班、挑班、娶妻、生子,直到譚小培死時他才撒手。譚富英在他父親有生之日,一直都是“老老闆”當家做主,這位紅極一時的“小老闆”,簡直和假的一樣;比起李萬春那位“小老闆”來,真是有天淵之別了。
那麼,譚小培都管什麼事呢?關於譚富英演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