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製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到了唐代,人們又用銅製成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裡暖手。
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俗稱湯婆子,裡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裡。
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唐朝和宋朝是華夏民族的富裕時期,皇室和有錢人家中都有暖室。
暖室在蓋房子時是用銅來當頂樑柱,銅柱中間是空的;冬天的時候把燒紅的碳倒入銅柱中,銅柱受熱;使室內空氣熱起來,這樣就不冷了。
平常人家都備有碳鑑,就是一種大的銅或鐵盆;特冷時一家人圍著火盆取暖。
窮人冬天會在家裡用土造一個大的空心土敦,類似於現在的炕頭,但是那時的人不懂調節溫度;經常出現燒死人,燙傷人的事。
關錦璘深有感觸道:“唐朝、宋朝距離我們1000多年了,我們現在還沿襲他們的取暖方式幾乎沒有多大變化;是不是有點汗顏?”
指指銅盆裡面的木炭,道:“大家看這木炭,跟白居易《賣炭翁》中描寫的沒什麼兩樣!”
劉小頭問:“師傅這是為什麼?1000多年了我們的生活還跟唐朝、宋朝一樣!”
關錦璘嘿嘿笑道:“恐怕還不如唐朝和宋朝,唐朝、宋朝那時候全國人口沒有過億;人均土地100多畝,而畝產也高得嚇人;關中道小麥畝產秦漢、唐宋時平均已經超過300斤,高產田達到500斤!”
一頓環顧四周道:“可你們知道現在關中道小麥的畝產量嗎?”
銀子、尒達、猴子、劉小頭四人搖搖頭都說自己不知道。
關錦璘振振詞嚴道:“關中的小麥自民國建立後畝產還不到秦漢、唐宋時期的一半,一般均產為百餘斤,高者一百七八十斤;最低的興平縣只有120斤,只及秦漢畝產量294.5斤的40.7%,其差距之大令人驚歎!”
銀子問:“師傅這麼一說,我們終於明白現在人為什麼這樣窮;最重要的是地裡不打糧食,你看那些從外地逃荒到天寶的難民;一個個臉上都有菜色!”
關錦璘眼睛裡充滿淚水,道:“我們無臉面對祖宗呀,糧食畝產如此低,日本人還來搗亂;民眾的生活豈能不苦!”
揚揚手臂道:“倘若細察關中各縣極端最低產量,其差距就更令人吃驚。華縣1939年種植小麥24.3萬畝,平均畝產只有可憐的34.7斤;渭南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種植小麥50.60萬畝,平均畝產88斤。這和古代高產樣板田的近300斤產量相比有天壤之別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是調查人員調查出來的準確數字無庸置疑;是古人誇張了?還是後人倒退了?抑或另有原因很是令人深思,歷史發展了二千年怎麼還會出現這樣低的產量?還得我們好好的探討和研究!”
銀子四人把關錦璘和他們圍著火盆談論國事稱為“火盆論事”!
火盆論事熬過1940年的冬天後,銀子號召猴子、尒達、劉小頭各自動腦筋,改變火盆取暖這種既笨拙、又不安全的取暖方式。
劉小頭嘿嘿笑道:“銀子姐姐,小子在上海乞討那些年天冷了就在大街上生堆篝火圍在跟前取暖,上海的樓堂賓館取暖的好像也不多!”
猴子說:“小弟沒有說錯,上海是南方,南方冬天一般沒有取暖實施;取暖只有北方才有啊!”
劉小頭嘿嘿笑道:“可上海的冬天溼冷溼冷,把人幾乎凍死個球咋就不能有取暖設施?”
銀子聽猴子和劉小頭婆婆媽媽,蹙蹙眉頭道:“不要扯淡,大家想辦法改變寢室的木炭盆子取暖設施;扯那麼遠幹甚?”
尒達呵呵笑道:“銀子姐姐,其實這事簡單得似一!”
銀子瞥了尒達一眼,冷哼一聲道:“尒達又吹牛皮,事情簡單得似一?給你個二談談設想!”
尒達微微一笑,站起身子在地上踱著步子道:“見過燒火炕嗎?我姥姥家就有火炕,我娘燒火炕時尒達蹲在跟前看——給炕洞裡塞上柴火點著燃燒,火炕一晚上熱嘟嘟不涼;我們就利用炕洞的原理來改造師傅的火炭盆子如何!”
銀子拍手叫好:“這個主意好,沒想到尒達還真有心思!接著往下說,如何利用炕洞的模式改造木炭盆子取暖!”
尒達面露難色道:“尒達只能說這麼多,往下想不出來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