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關鍵時候抓住蔣介石最敏感的問題丟擲來,等候主子表態。
剛剛發生的皖南事變,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受到全國人民的聲討;蔣介石政權陷入內外交困的危機之中。
共產黨方面向蔣介石提出十二點要求:
第一,懸崖勒馬,停止挑釁。
第二,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並宣佈自己是完全錯了。
第三,懲辦皖南事變的禍首何應欽、顧祝同、上官雲相三人。
第四,恢復葉挺自由,繼續充當新四軍軍長。
第五,交還皖南新四軍全部人員和槍支。
第六,撫卹皖南新四軍全部傷亡將士。
第七,撤退華中的剿共軍。
第八,平毀西北的封鎖線。
第九,釋放全國一切被捕的愛國政治犯。
第十,廢止yidangzhuanzhi、實行民主政治。
第十一,實行三民主義,服從《總理遺囑》。
第十二,逮捕各親日派首領,交付國法審判。
蔣介石看到中共提出來的十二條要求,急得悶火攻心。
皖南事變引起國內外的普遍反對和抗議,連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派特使當面對蔣介石進行抗議。
蔣介石在各種壓力下,決定轉攻為守。
蔣介石發表講話不得不表示:“皖南事變完全是我們整飭軍隊的問題,並無其他絲毫政治或任何黨派性質夾雜其中。”
此後蔣介石又提出妥協辦法,允許華中八路軍、新四軍展期北移及新四軍歸入八路軍增編一軍。
此外,蔣介石又千方百計拉中共參政員出席即將召開的國民參政會,以掩飾他破壞抗日統一戰線、分裂國共合作的真實面目,減輕國內外對他的指責。
國際上,蘇美英等國也對國民黨封鎖事變訊息表示極大的不滿。
更讓蔣介石始料未及的是,日本又恰恰於此時在河南發動了新的進攻,將國民黨準備進攻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使國民黨軍隊在政治上、軍事上受到很大損失,蔣介石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
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國民黨一再要求與共產黨進行談判。
國民黨當局用國民政府的名義決定於3月1日在陪都重慶召開第二屆國民參政會。
會議籌備過程中,蔣介石指令國民黨談判代表張衝等人一定要千方百計地爭取中共參政員出席這屆參政會。
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決定拒絕出席參政會;堅持政治進攻的態勢,爭取政治上反攻的最後勝利,以爭取時局的好轉。
周恩來與各民主黨派人士沈鈞儒、鄒韜奮等聚談了中共拒絕參加參政會的方針。
毛澤東、秦邦憲、林祖涵等中共參政員致函國民參政會秘書處,宣告在中共提出的12條善後辦法未予採納之前,中共7位參政員“礙難出席”第二屆第一次國民參政會議。
周恩來將上述公函送達國民參政會秘書長王世傑。
中共中央這種有理、有節的態度獲得廣大群眾,包括中間勢力的同情。
國民參政會盡管透過了包含**內容的決議,但那只是國民黨的退兵一役。
在內外壓力之下,蔣介石不得不收斂其**氣焰,在參政會上表示“以後再亦絕無剿共的軍事”。
會後又主動邀請周恩來見面談話,答應解決國共間的一些具體問題。
至此,國共關係開始趨向一定程度的緩和。
皖南事變帶給蔣介石的被動局勢似乎正在得到扭轉,戴笠的軍統又弄了個關錦璘事件。
關錦璘是國軍將領共產黨不可能說東道西,但關錦璘是為營救共產黨人李繼剛被軍統局羈押;共產黨可能還要動員全國老百姓對蔣介石進行聲討。
蔣介石聽說關錦璘是為營救共產黨人李繼剛劫獄被捕,又罵了一聲“娘希匹!”
戴笠見委員長態度改變,立即逢迎上去道:“委座,共產黨自以為皖南事變後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對委座和黨國盛氣凌駕,咄咄逼人;揚言要跟我們血戰到底!”
戴笠煽風點火的說辭得到蔣介石的認可,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後儘管在軍事上對共產黨取得了優勢;可在政治上輸得一塌糊塗。
蔣介石要挽回這個面子,就不得不在關錦璘這件事情上做做文章。
沉默一陣後對侍衛長王世和道:“馬上接通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