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生活歷史,日本在入侵後施行了文化強制政策。香港和新加坡雖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但進入的是具有中國式生活方式的人。香港原本是經營漁業為主的小村落,從人數來看較少,所以文化衝突並不嚴重。

雖然“複合文化經驗圈繁榮論”不是唯一關鍵因素,但也不能因此便徹底推翻“儒教圈繁榮論”。儒教自從為體制收編後,其讚美論居多,近年來的繁榮論便是其一,但從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也曾出現過反儒教?

第六章 儒與近代111111的論點。

明末思想家李贄(1527—1602),字卓吾,出生於福建晉江一戶*教信徒家中。李卓吾為科舉舉人,在雲南省姚安府知事手下做事,屬陽明學“左派”,後來剃髮並熱衷於佛教研究,曾北上進京,會見利瑪竇(Matteo Ricci,*教會神父,中國傳道之先祖,1552—1610)。

儒中的儒批判(2)

他主張由陽明學“良知學”發展而來的“童心說”。由於多餘的知識和舊習會歪曲人心,因此保持未受外界影響的孩童之心才是至高境界,並將此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例如,漢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年輕時與一位名為卓文君的女子私奔。卓文君是成都大富豪之女,司馬相如是一介文學青年,且品行不端。私奔後,司馬相如沒有能力養活妻子,便在妻子孃家門前開了一家酒館。卓文君負責為客人結賬,司馬相如負責洗盤子。雖然卓文君與父親斷絕了父女關係,但是其父還是給予了他們經濟援助。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令人厭惡的蔑視。司馬相如文采出眾,但由於品行不端,因此評價不高。然而,李卓吾卻極為讚賞司馬相如,因為從“童心說”來看,司馬相如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唐朝滅亡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