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有時作〃趙媽媽〃,是漏改的江南話。全抄本偶有吳語,(注十)作者北方話純熟後已經改掉了,南京話仍舊有,如〃好(音耗)意〃,作〃故意〃解。(注十一)──戚本一律作〃嫫嫫〃。全抄本統作〃姆姆〃──庚本第三十三回也有個〃老姆姆〃(第七六一頁),戚本同,是漏網之魚──與它通部用〃曠〃是一個道理,都是因為本底子是個早本,陸續抽換今本,起初今本的成份少,因此遇到〃俇〃字仍舊寫作〃曠〃,遷就原有的許多〃曠〃字,免得塗改;為求統一,後來也一直沿用下去。為了同一原因,無回末套語或詩聯諸回,戚本、全抄本都給添上〃且聽下回分解〃。〃正是〃二字底下缺詩聯的也刪了,不然看上去不完整。

吳世昌與俞平伯同樣認為甲戌本是書主或抄手集批充總批,以便增加書價。(注十二)但是一方面有刪批的潮流,而且刪節得支離破碎的楔子也普遍的被接受,顯然一般對於書中沒有故事性的部份不感興趣。多加總批,略厚一點的書不見得能多賣錢。

從戚本、全抄本看來,過錄本擅改形式都是為了前後一致化。甲戌本後兩截擴充總批,為什麼兩次改變總批格式,回目後批改回目前批,又改回後批?尤其可怪的是第十三至十六回忽然又興出新款,每回都有標題詩──頭八回也只有五回有──而詩全缺,〃詩云〃〃詩曰〃下留空白。如果〃詩云〃是原有的,書商為什麼不刪掉,免得看上去殘缺不全?

這些疑問且都按下不提,先來檢視沒問題的頭八回。

前面說過,甲戌本外各本第一回總批是初名〃石頭記〃的時期寫的,與第二回總批格式一樣,同屬早本。第二回總批有:

通靈寶玉於士隱夢中一出,今於子興口中一出,閱者已洞然矣,然後於黛玉寶釵二人目中極精極細一描,則是文章鎖合處……究竟此玉原應出自釵黛目中,方有照應。……